“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

如题所述

出自《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起首两句直抒胸臆,叙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

原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如下: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词句注释

1.西乡隆盛:1828—1877在世,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维新志士,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2.乡关:即故乡,家乡。如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扩展资料: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

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

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间处处是青山。 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10年时值其16岁时,离开韶山到湘乡读书时改写的一首送给父母的诗,以表其远大的抱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6-03
立 志 诗

--毛泽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间处处是青山。

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10年时值其16岁时,离开韶山到湘乡读书时改写的一首送给父母的诗,以表其远大的抱负.这首诗一直激励着我前进的每一个步伐.从大学求学到毕业就业,从学习知识到开创事业,我都无时不刻的将这首诗作为自己奋斗的丰碑.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和抱负.
第3个回答  2012-09-03
传说中西乡隆盛青年时立志好男儿志在四方的: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其实此为以讹传讹。原诗为幕末尊皇攘夷派僧人月性所作,原题“将东游题壁”,可能是西乡引用过,而数十年后毛泽东又引西乡语,在中国广为人知,因此才有此误传。上述的西乡诗句亦有多个版本,可见讹传之甚。

月性原诗
  男儿立志出郷关,
  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靑山。 备注
  目前在日本山口县的月性遗品展示馆外有此诗的刻碑,为后人纪念月性而立。
第4个回答  2006-06-03
改写自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另说改自我国古代一位名叫月性的和尚的<题壁诗>
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青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