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如题所述

摘要:语文阅读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存在把阅读教学变成纯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遵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阅读是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应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是一个自主学习和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采取的措施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措施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文本的差异;还应重视文学教育。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创造性 一、 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不断创造的能力。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标准为课堂改革指出了方向: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关于阅读,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次论证,我们确立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课题,对初中年级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二、 创造性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的过程。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学,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1]笔者认为,创造性阅读是个复合体,融会了四种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创造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创造性而教”是新时代的要求,但创造性阅读绝不是“创造”和“阅读”的简单相加,而应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三、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创设问题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围绕课文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设计的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呢?首先,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的、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然后再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认知机构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为了有效地整体把握课文,一节课中的问题情境不宜太多。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随着学生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问题的概括化程度,并逐渐减少问题的数量。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教师除了自己创设外,还可以对课后的阅读思考题进行筛选,完全适合的例子直接吸收使用,基本适合的则加以修改或补充后再使用。例如:教师在设计苏教版八年级课文《窗》教学时,直接投影一扇打开的窗户,由“窗”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展开想象,由“窗”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想一想,小说的什么地方最使你的灵魂受到震颤,为什么?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后,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情境。围绕这些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在这样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们展开了充分的小组与全班交流,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探究性的问题。教学实践也表明:本课文的阅读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问题情境展开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人参与阅读与交流讨论,全班讨论参与率达到了85%,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讨论逐步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创造性阅读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运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象,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这样,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完全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2、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始于问题。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讨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能根据课文提出问题,说明他深入思考了,问题提得越有价值,说明学生对课文理解得越深刻。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针对文末的一段话:“由于生存竞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了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的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了。”由于学生价值观的不同,对待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的学生提出:没有了物质基础,何来的精神?另一些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作为现代中学生,即使在艰难的学习生活条件下,也应该保持自己纯正的精神追求,做一个有高贵灵魂的人。3、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一致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学生回答要符合标准答案,否则就算错。这样一来,造成许多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严重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不同的看法。阅读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3]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可让学生谈谈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或这篇文章给自己的启示。当学生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更进一步来阐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了解到旧时的封建教育的弊端,如果教师能适时地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比较一下旧时教育与现行教育的差异,学生肯定有话可说。有的学生能认识到旧时的封建教育没有自由,只有顺从,很容易抹杀孩子的个性、束缚孩子的心灵,而现行教育,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还有一些学生谈到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很好的设想,思考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思维的培养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学生通过对特设专题的学习,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在专题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实践证明,通过多次的课内与课外的专题阅读训练,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专题《长城》时,通过阅读参与、讨论研究、写作评价等步骤,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了解了“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在阅读中,学生能对文章作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在讨论与研究中,提高了学生思辩能力,学生能够对文章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写作评价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四、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注意事项1、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英格姆认为,文本不仅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潜在结构的存在,它还是一种充满未定性的存在,其中存在着许多未定的点,正是这些未定点使读者的创造活动成为可能。[4]阅读过程中,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总是表现为双方意义认识的双方运动和交互作用,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学生的“新”见解?打个比方,如果一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某种相对于自己而言是“新”的见解,但很多学生却早已这样认为了,那么这位学生的阅读是否是创造性阅读呢?在自主性阅读教学情景下,教师又如何对待和操作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5]这是我们研究创造性阅读和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青少年特别喜欢想象,尤爱幻想,使他们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之间轻易地转换视角,自如地化入化出。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青少年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6]因此,学生的“新”见解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是新的,并不要求对全体学生来说也是新的。例如,在教读七年级(苏教版)篇目《本命年的回想》时,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的经历谈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理解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这种同构就反映出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培养学生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反思,有一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2、不可忽视文学教育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应重视文学教育。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排斥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上是有很大作用的。张志公先生说:“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文学的魅力在于其形象性和多义性。形象性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多义性则可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更为强烈的求新意识。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像屈原、文天祥、鲁迅、布鲁诺等形象,不正闪烁着高尚品格和科学理性的光辉吗?这些内容,对于开展情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具有巨大潜移默化意义的,而健全的人格则是创新的心理和精神基础,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人格教育。[7]因此,文学教育的加强首先应落实在课文的学习中。同时,文学教育还应落实到写作和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净化感情,丰富想象,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思维。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的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了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并形成有利于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是以书本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它有助于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