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进行现场观察的意义

如题所述

观察可以更为通俗、生动地展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尤其是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活动报道,因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如果不去现场采访,很可能使新闻作品空洞无味、难以理解,甚至有违事实。若是记者置身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视觉去感受一番,很容易产生形象思维,将报道写得通俗易懂。

如对我国水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演示场面进行采写时,著名军事记者阎吾亲临火箭发射现场,悉心观察,最后对其作了既通俗易懂又栩栩如生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描述:“突然,从海底传来一阵轰响,在前方的海面上冲起几十米高的水柱,像宝塔一样兀立在海上。”

“乳白色的‘巨龙’,从高大的水柱中飞蹿出来,浑身披着水帘。火箭向上飞腾,水帘倒挂下来,犹如悬在空中的瀑布。水珠四溅,像水晶、翡翠在阳光中闪烁,晶莹迷人。”如此生动形象、通俗逼真的报道,若是记者不去现场,是绝不能写出来的。 

扩展资料

“眼睛,是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它像一架精密的自动摄像机,随时随地摄取瞬息万变的生活场景。从读者和受众的角度去观察,是现场观察的第一要义。”

在事件发生现场,许多现象相互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由于有些联系不那么紧密和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

只有养成联想的习惯,在现场采访中才有可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在《一个美国女孩的秘史》中,在第一次见到抢劫的时候小女孩凯特通过采访观察得知抢劫者有纹身,当朋友家被盗时,她询问目击者的时候,就联系起了前面在大街上的那件抢劫钱包的案子,然后将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在后来自家被偷以后,她感觉到这些事并不是流浪汉干的,直觉告诉她是那个有纹身的人做的。在她发现魔术师的朋友手上的纹身的时候,经过前后联系缜密的逻辑思维,她大胆地猜测是他,并趁他们不在的时候亲自去查,最后证明小凯特是对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现场观察采访,是一种无声的采访,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换言之,就是指记者用眼睛采访。记者只有在现场中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不断发现更多的新闻事物,运用恰当的思维方式去挖掘事实所蕴含的更深的新闻价值,才会写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新闻作品。
以往谈及新闻采访现场观察的重要性,总离不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及“看比听真切”一类的道理,这话没有错误。记者现场观察,用眼睛采访,不仅要强调深入现场,更要强调观察得深入、细致,要能观察到一般人不注意,看不到的东西。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好的记者可以借助自己的丰富的经验直接观察世界,差的记者不会观察,因为他们没有特别的值得观察。”这也是同样一个新闻事物,为什么在不同记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结果的原因。那么,在新闻采访中为什么要强调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从视觉功能的角度来看,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靠感觉开始。离开感觉,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无法进行,记者的采访活动,究其实质是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因此,也必须从感觉开始。据有关实验证明,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几乎都是由光输入;人的各种感官从客观现实中接受的信息,85%是由眼睛输入的。因此,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当自觉强化视觉功能。

从具体采访活动来看,现场观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工作,也是采访的重要手段。

第一,记者现场观察可以获取直接感受,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新闻采访更是如此。无论是采访新闻人物,还是采访新闻事件,对人、对事、对物、对现场环境的直接观察,有时会使记者“触景生情”,获得真切的具象的感受,得到真实、生动的新闻写作材料。这样的报道往往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受众,感染受众,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仿佛亲临新闻现场一般,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魏巍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曾经震撼了千百万读者的心灵,在读者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其感人的力量来源于作者本身的真挚情感,来源于作者对现场的直接把握。通讯中多处形象逼真、催人泪下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亲临现场、亲眼目睹得来的。
笔者也曾多次深入新闻采访现场,亲眼目睹新闻发生、发展的过程,仔细观察了每个细节,感受到了现场的真实气氛。例如,笔者亲临现场采访的电视新闻专题《为了血肉丰碑不被遗忘》,就是通过现场对曾经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兵的采访,亲眼目睹了他们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还依然过着清贫生活的事实,观察到了老兵生活的真实现状和他们的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共和国的功臣们。新闻专题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老兵解决住房、就医等实际困难,让共和国的功臣们感受到了他们没有被遗忘。

第二,记者现场观察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使新闻报道具有可信性。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是人们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记者没有到现场去看个究竟,没有获取新闻现场的第一手材料,心里就不实在;心里不实在,笔下就不实在,所以报道的可信性程度难免不强。若是听了之后再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容易验证,笔下出来的新闻报道就能具体、实在,人们也就信服了。

第三,记者现场观察可以加深认识事物,使新闻报道具有深刻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实质是个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断深化、飞跃的心理活动过程。较好地发挥视觉功能,正是促进这一心理活动正常进行,从而使人的认识逐步深化、飞跃的一个必要条件。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观察,实际上不只是用眼睛看,而是在大脑的支配下,各种感觉器官同时在运作,是综合功能发挥的具体体现。记者亲临新闻现场进行观察,就更能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从而采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使新闻具有深刻性。

第四,记者现场观察可以缩短采访认知过程,使新闻报道具有可读性。
老记者纪希晨说过:“在许多场合下,连口问、耳朵听都闹不清楚的东西,许多说不清楚、听不明白的问题,到现场一看,就一目了然了。眼睛是人体上最灵敏的器官,而在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中,用眼睛又是最锐利的武器。”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介绍、叙述的事物,尤其是对科技、经济、军事等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因为涉及到的专业性术语较多,身为不太在行的记者,假如在访问中一知半解,又不愿意到现场去弄清楚,就会在认识事物的心理活动中,出现干扰、紊乱、受阻现象,最终导致对事物不能取得认识,采写的新闻报道恐怕就不能赢得受众。所以说,记者只有老老实实深入到新闻现场仔细观察,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就容易理解认识,并容易产生形象思维,在新闻报道中采用比喻、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法,用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事物“再现”出来,把新闻报道写得通俗易懂,受众才能看得真切明白,这样的新闻也才有可读性。
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这对新闻采访现场观察也是一个极大的启发。观察也是千差万别的,不是所有到了现场运用视觉的记者都能观察成功的,有的可能满载而归,有的可能空手而回,这与记者现场观察的能力和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善于现场观察的记者,往往就能采写出生动的、有特色的“视觉新闻”;而不善于现场观察的记者,往往采写出的新闻只能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上。这就说明,观察并不是随心所遇的,也有其自身的方法可言。

笔者认为,从新闻采访实践活动来看,新闻采访现场观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明确目的
报道一个人或一件事,或一次旅游、参观、观察的目的不同,观察的重点也不一样。目的明确后,才能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指向一定的观察目标。因此,每次到现场之前,记者一定得先用大脑思索一番:我这次采访是为了什么需要而观察?到现场后应重点观察哪些事物?哪些人物?哪些环境?等等,否则,毫无目的、漫无目标地随便看看,就不会观察到真正需要的东西。

2、选好位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记者在观察某一目标时,自己应置于何处,这并不是随便可以决定的,应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精心设置,观察位置的如何选择,对于一个记者,尤其是广播电视记者和摄影记者来说,关系到能否进行有效观察,甚至会影响一次采访的成败。位置选的好,才能观察到事物在变动中最典型的状态。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其次,要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记者与观察目标应正面相对,尽量接近观察目标,缩短视觉的空间阈限,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

3、抓住特征
记者现场观察,应有一双目光犀利的“新闻眼”,与非新闻职业的人相比,关注的是寻找、发现新闻信息,是客观事物具有新闻价值的特征。有比较才有鉴别,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现场观察中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就不是仅用眼睛所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通过比较,同中求异,从共性中找出个性,继而达到对事物认识、反映的目的。也就是说,要顺应观察的程序,即先面后点,抓取特点。

4、勤于请教
在现场观察中,记者应主动请教采访单位的行家或是熟悉情况的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请行家陪同观察。常言道: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看热闹。所谓门道,即指人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记者观察事物当然不是看热闹,但因受行业及知识的局限,也不可能样样看出门道。比如,看一场体操比赛,最好请一位体操教练或者懂得体操的专家陪同,一边观看,一边请教,这样,便可提高观察效率,保证对事物认识的准确性。

5、善于思考
观察离不开眼睛,更离不开大脑。就是说,要结合用眼睛看,有意识地动脑筋思考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并具有一定的深度。
在掌握了一定的现场观察方法之后,记者应该把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报道的对象,观察的内容应该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但是,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之后,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一下子观察到所有的目标,所以应该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观察,确定观察的任务和重点,围绕着新闻主题重点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观察新闻事件的完整过程;捕捉生动的有特点的细节;观察新闻人物的外貌神情;观察新闻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总之,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不仅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本领。记者只有在具体的新闻采访活动中熟练地掌握了现场观察的方法和内容,并切能够灵活的运用,才能采写出受众喜欢的优秀新闻作品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