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国首批申报成功了6项世界遗产是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中国是1987年首批申报成功了6项世界遗产,具体是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6
★1985年12月,在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4位政协委员提议下,中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国际社会作出了为全人类妥善保护中国境内世界遗产的庄严承诺。

★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俑、敦煌莫高窟、泰山6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首批世界遗产。

★1977年9月~10月,中国国家文物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河北省承德市世界遗产地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举办中国首次“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培训班”。

★1997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首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目前,我国已经有3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朝内阁秘本档——清代关于17世纪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满文档案》和《纳西族东巴古籍》。

★1998年5月25日,世界遗产证书、“中国世界遗产标牌”颁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我国世界遗产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标志。“中国世界遗产标牌”图案由蓝色线条勾勒出的代表大自然的圆形与人类创造的方形相系相连,加上“世界遗产”的中英文字样,成为“中国世界遗产”的标志。

★2000年5月23日,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举办的首次中国世界遗产地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来自全国23处世界遗产地的代表近百人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总结了十几年来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成绩,探讨遗产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共商新世纪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大计。

★2001年4月,首届中国武夷山世界遗产节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举行。这次“世界遗产节”响亮提出:关注世界遗产,别让遗产变遗憾。

★2001年,湖南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因旅游设施泛滥遭到联合国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

★2001年5月,“中国昆曲艺术”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2002年4月1日,《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这是全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地方世界遗产保护法规。

★2002年4月25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关于改善和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世界遗产保护事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要树立“公约意识”,遵守国际规则,正确处理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2002年,中国第一部文物古迹保护行业规范——《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正式公布,该准则由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会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共同编制,是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

★2002年12月30日,“神州风采——世界遗产在中国”大型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展览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展览期间,参观者近10万人次。

★2003年3月19日,中国21家世界遗产地在四川都江堰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这个组织旨在加强对中国世界遗产地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并为国内外世界遗产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上相关保护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技与信息交流。这是中国加强对世界遗产进行全面保护的又一新举措。

★2003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世界遗产地所在的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世界遗产资源的监管走上了信息化道路。

★2003年8月1日,《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长城制定的地方性保护法规。

★2004年,北京市政府对明十三陵、长城北京段、故宫、天坛、颐和园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6项世界文化遗产实施大规模修缮,各项工程计划于2008年前完工。

★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指出一些世界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并提出要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国家文物保护规划,协调解决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举行,发表了倡导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的《苏州宣言》。

★2004年8月,国家文物局在世界遗产地武夷山组织了高级别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培训班。来自全国26个遗产地的79位负责人参加了为期10天的培训。此次培训是我国首次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针对遗产地和上级主管行政部门保护管理负责人进行的岗位培训。

★2004年8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即国家古迹遗产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三大专业咨询机构之一。

★2005年7月,在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体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建筑群及相关街区成为中国的第31处世界遗产。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产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举行,通过了全面保护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西安宣言》。

★2005年12月22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人民政协报社联合举办“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20年”纪念座谈会。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等4位老政协委员获授政协会徽纪念牌,以表彰他们长期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的功绩。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专门成立了由15个部委组成的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中国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资料:http://www.ccmedu.com/blog/u1/35712/archives/2008/2008121611649.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29
——————————————***详细咨询***——————————————
【世界遗产的定义】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 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中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自1987年至2008年7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37处,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还有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处,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世界记忆遗产4处。
至2003年止,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77个国家或地区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是目前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截至2003年,全世界125个国家申报的世界遗产共有754处。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有遭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毁灭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
一些国家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国家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于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1972年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的评定】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
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
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考察,主要由该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保护联盟(IUCN)组织专家进行。前者总部设在巴黎,成立于1965年,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推广的非政府国际机构,有80多个国家会员和4500多名个人会员;后者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于1948年,原名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宗旨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成员包括分布在120个国家的富方机构、民间团体、科研和保护机构。两者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分别对提名列入《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考察并提交评价报告。
【世界遗产的申报程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世界遗产的申报需要完成9个步骤:1、一个国家首先要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保证保护该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缔约国。2、任何缔约国要把本土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个预备名单。3、从预备名单中筛选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4、把填写好的提名表格寄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检查提名是否完全,并送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审。6、专家到现场评估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情况。按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上交的提名进行评审。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交评估报告。8、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的7名成员审查提名评估报告,并向委员会提交推荐名单。9、由21名成员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决定入选、推迟入选或淘汰的名单。
【世界遗产的标准】
两个前提:①真实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1.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其标准有: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问。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2.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其标准有:
(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3.文化景观的类型: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地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定标准共有六个,符合其中任意一条(除了第六条不能单独存在)就可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A.代表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例如金字塔,长城。
B.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凡尔赛宫(欧洲建立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布局和规格影响欧洲两三个世纪)
C.一种文化的特殊证明,例伊朗的波斯波力斯宫 是波斯帝国时期留下的,壁上的雕刻反映了波斯当时的情况,各国进贡情况,是文化证明。复活节岛,只遗留了巨大的石雕像,其他古物没有留下,只有靠石雕像来研究当时的历史。
D.一个历史时期的典范。区别于第二条,典范是指更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梵蒂冈,影响6~7世纪,所有东西都是精华。
E.难于保存的突出例证,例如印第安人保留区。
F.与某些重大事件或先行传统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着直接和实质的联系。此条款不能单独成立。例如耶路撒冷、自由女神像
【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1、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 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文化景观及其他】
文化景观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这样一来,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我国的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属此)和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类别: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3、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2003年10月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目前,我国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需先入国家级名录。
【世界记忆遗产】
世界记忆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世界记忆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延伸,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是具有历史、美术、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址,而世界记忆遗产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目前,我国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有纳西东巴古籍文献等4项。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伸。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37处)
【文化遗产】(25处)
长城
北京故宫
北京颐和园
北京天坛
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孔府、孔庙、孔林
武当山古建筑群
西藏布达拉宫
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明清皇家陵寝
澳门历史城区
龙门石窟
安阳殷墟
大足石刻
都江堰——青城山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山西云岗石窟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开平碉楼与村落
福建土楼
【自然遗产】(7处)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三江并流
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泰山风景名胜区
黄山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乐山大佛
武夷山
【文化景观】(1处)
庐山风景名胜区
**此外还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处,世界记忆遗产4处: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4处)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记忆遗产】(4处)
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朝内阁秘本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大金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