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前七回“猴”的自然本性在其生活方式有何体现?

如题所述

前七回的孙悟空正处在由“大道生”向“定心猿”的转变时期,“猴”的自然本性在其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中得到体现,为塑造一个丰满灵动的孙悟空形象打好基础。那么《西游记》前七回“猴”的自然本性在其生活方式有何体现?


猴给人留下的顽劣印象多来自它灵活好动、贪吃爱玩的本性,物性为猴的孙悟空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五回,玉皇大帝安排孙悟空看守蟠桃园,他却监守自盗,“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随后便“耍了一会,吃了几个桃子”。叶昼在此二处分别评点“这是本色”与“猴”。猴子爱桃即是本性,叶昼将猴子贪嘴好乐的本性点出,是其自然本能驱使他犯下大错,为读者揭示此处伏笔。不但是吃桃,偷丹时的孙悟空也顽劣至极。他寻得太上老君炼制的宝贵丹丸,“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叶昼评:“此猴可恶,又可喜也。”在常人看来,如此珍贵的丹药怎由得一个猢狲糟蹋?可孙悟空眼中只同“炒豆”一般。这是猴性,是他的本色,也是他无视制度与礼教束缚的自由精神的外现。敢作敢为,一不做二不休,才是孙悟空的可爱之处。这样的人物令人不禁大呼有趣,引人神往。

猴子本爱学人扮相,孙悟空习得七十二般变化更是这一特点的外延。叶昼集中评点他与哪吒、二郎神的较量。第四回,孙悟空与哪吒争斗酣时,使出如此招数,“正在那混乱之时,他拔下一根毫毛,叫声‘变!’就变作他的本相,手挺着棒,演着哪吒”。遇上二郎真君,孙悟空故技重施。第六回,他“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二郎真君回到庙里,一众老小竟分不出孰真孰假,直到与真君打了照面,孙悟空才现出真身,还不忘调侃真君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孙悟空这七十二般变化源自猴子学人的顽皮脾性,别人用了反而卑鄙,他使出来还抖着几分机灵!叶昼在这两处评“猴”,既说明孙悟空反应机敏、善用招数,又将孙悟空的猴性外现。

孙悟空的自然性还在其狂言中。狂妄自大的口气,犀利露骨的话语,常常出人意料。初见二郎神就揭人老底,将真君的家丑外扬,他直言:“我待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姓名。”接着变换样貌,抢占真君庙,扬言要真君庙改姓孙,活脱脱一个霸道山大王。叶昼评“猴”,意在说他心无规矩,目无道德,不入尘世,不懂道理。评点语言,是在动作与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对孙悟空这一形象自然性的完美展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4
《西游记》前七回“猴”的自然本性在其生活方式有灵活好动、贪吃爱玩。
第2个回答  2022-08-24
喜欢爬树,喜欢吃桃子,出去找食物,带回来的都是野果子和桃子。
第3个回答  2022-08-24
开始了群体生活,众多猴子聚集在一起嬉笑玩闹;主要食物是以水果为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