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朝听政25年,冯太后是如何让北魏繁荣强大的呢?

如题所述

封建王朝时期,一直有“后宫不能干政”的不成文规定。但成文的规定都能被推翻,更不用说这种不成文的规定。像秦国的芈月,西汉初期的吕雉,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都是打着临朝听政的旗号,控制着整个帝国的权力。

相比之下,北魏的冯太后,她对北魏的繁荣强大做出的贡献,的确是非常可圈可点的。

一,打造合理的财税体系

刚开始的北魏,官僚制度是十分不完善的,各级政府为了筹集到财政收入,都纷纷向民间征税。这就导致今天是县一级的过来收税,明天就是州一级的过来,后天说不定郡一级的也要过来再收一次税。

这样的税收,毫无疑问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为此冯太后下令,未来的税收只能由县政府征收,其他级的政府负责监督并调运往中央,中央再统一调拨财政,供给给各级政府使用。

就这么的,一套中央集权的财政规则被建立起来,但同时有引起新的问题,中央政府要承担起各级政府的办公经费和官员薪水。

因为这套制度下的各级政府是没有权力擅自增税的,再加上财政是由中央统一调拨,所以各级政府是没有额外收入的。

更为尴尬的是,这个时候的北魏,官员们是没有工资的。现在将财政大权收归中央,官员们就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在484年,冯太后推行官员俸禄改革。

首先,冯太后便禁止官员从事商业活动,并且由北魏统一提供薪水。

但这一措施所造成的问题便是,北魏要有充足的财政收入,这才能发得起工资。

为此北魏便每户增收3匹帛,2斛9斗粟,以此来充作官员俸禄。

二,增税导致的土地改革

北魏要给官员们发工资,于是就导致财政支出的增加,因此冯太后就必须考虑要如何增加北魏的财政收入。

当时的北方刚刚结束战乱,百废待兴,这就导致很多土地没有人耕种,但又有很多人想耕种却没有土地。因此485年,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北魏开始土地改革,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北魏规定:年满15岁,男子能分到40亩耕地,女子分到20亩耕地。另外家里要是有牛,可以额外在得到30亩耕地,上限是4头耕牛。如果受田人去世,那北魏便收回土地再分给别人。

除了耕地,北魏还很重视桑田。在适合种桑的地区,每人授予20亩,条件是必须要种植50棵桑树、5棵枣树、3棵榆树。如果不适合种桑树的地区,那就每人给一亩。

如果生产麻布的地区,那便是男子每人分10亩,女子每人分5亩。除了老百姓,官员们也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像刺史是15顷,太守是10顷,治中、别驾是8顷,县令和郡丞是6顷。

这么的,人们耕种土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产量也得到提高,自然而然的,北魏的财政收入也得到提高。

三,查明税基的三长制

分配田地,就需要有关于人口、户籍、土地的详细数据。但以北魏当时的情况,要想了解到实时数据又是不可能的。

可是要想统一征税,合理分配田地,又必须掌握民间的数据。正当冯太后头疼的时候,她的情人李冲提出了三长制。

所谓的三长制,便是: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担任邻长、里长、党长的人,要厘清土地和人口状况并协助征税。

当然了,他们是可以享受一定的免徭役优惠的。

在三长制制定之前,因为是按户收税的,因此为了逃避税收,一个家庭往往聚集着几十号人,这就让哪些人口较少的家庭,要承担较为沉重赋税。

但改革过后,大家庭被拆分为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此北魏还取消了一些杂物的赋税。这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让获得土地的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北魏更是受到人民的进一步用户。

就这么的,依靠三长制,北魏查清了统治范围内的人口和土地资源,拥有了广阔的税收基础,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冯太后的改革,更切合实际

三长制的改革得到了巨大进展,冯太后的时间也没剩下多少。490年,冯太后去世,将偌大的北魏交给了孝文帝。

相比于冯太后,孝文帝的改革过为激进,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例如改汉姓、穿汉服、禁胡语等。虽说加强了中华门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但很容易造成北魏的分裂,毕竟北魏内部是分成保守派和改革派的。

孝文帝在的时候,还能达成平衡,但孝文帝不在了呢?

于是北魏最终分裂,形成了东魏、西魏。

如果孝文帝能够按照冯太后的精神进一步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也许北魏很有可能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

但历史,哪又有那么多如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4
冯太后在听政的时候采取有用的建议,实行仁政,还对北魏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广纳人才,发展经济和文化,这才让北魏繁荣强大了起来。
第2个回答  2021-03-14
对内她积极提拔人才,对外扩充军备抵挡其他国家进攻,发展国家经济实力。
第3个回答  2021-03-13
用笼络人心的办法让人们都服务于她,心甘情愿的为她办事,来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