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论述某一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关键性作用?

例如夏目漱石在<哥儿>中通过以温泉为背景,如何塑造哥儿的形象?如何进行论述比较好呢?

  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的,它要借助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戏剧还是诗歌,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就小说而言,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既就是短篇小说,也同样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起到文学作品所应起的艺术效果。其中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创作中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细节,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是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构成环境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整个艺术作品中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它虽然只是“故事情况”中最细小的一部分,但是“描写得出色的细节,且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短篇小说,篇幅虽小,容量不大,反映生活面比较窄,但是成功的短篇小说,同样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当然是与作者的艺术表达能力、艺术修养分不开的。但是更重要的就是作者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契诃夫的《变色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这个细节描写就十分精彩,小说中前后四次写到军大衣,每次都有不同妙用。第一次是开头,写“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军大衣是沙皇警察的特殊标志,再配一个小包,便活画出了奥楚蔑洛夫耀武扬威、招摇过市、不可一世的态度。第二次是听说狗是将军家时,奥楚蔑洛夫忙叫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暴露了他受到震惊、害怕权势、外强中干、恐慌万状的胆怯心理。第三次是再次听说狗是将军家时吓了一跳,忙叫巡警“给我穿上大衣吧”,露出一副浑身发抖、胆战心惊的可鄙状态。这两次一脱一穿,虽然动作完全相反,却正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加上奥楚蔑洛夫那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的掩饰(借天气变化),更暴露了他虚伪、卑微的心理。第四次是结尾,写奥楚蔑洛夫恐吓了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表现了他虽然得到了充分表演,灵魂得到了充分暴露,但仍然恬不知耻,向群众发泄淫威,然后扬长而去的丑态。这篇小说,作者虽然注重了人物语言的描写,但是加上这四次对军大衣的细节的描写,就把奥楚蔑洛夫那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无情地鞭挞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典型的、生动的细节,人物才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这里说的细节,往往是生活中很细微的小事或小人物的细微的神态动作,但由于这些细节选取得典型,描写得细致,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在短篇小说中,这种细节描写的手段和方法,向来受到作家的重视,有些典型的细节描写,能够长久留在读者的记忆里。鲁迅认为,从反映生活来说,短篇小说的作用是“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如果从刻画人物说,细节描写也同样具有这种作用,虽然着力描写的是“一斑”“一目”,是生活中的细微的小事,或人物的细微的小动作,它的艺术效果却不同凡响。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深刻,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从孙犁的代表作品《荷花淀》里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里有一处这样写道: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的描写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着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是十分生动的。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妻子却在紧张的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使紧张的战斗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写打捞战利品的过程中,作者对许多细节作了生动的描绘,如“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争着打捞战利品。这里,作者把打捞战利品与日常生活中的摸鱼揉合在一起了。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后,“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后来“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一丢过去的描写,渲染了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那种相亲相爱稍带戏谑的感情。总之,作者把战斗情景与生活细节揉合起来写,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的生活气氛。作者也就是通过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既使作品的情节富有生动性,又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深刻地显露,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的英雄气概,谱写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再如王愿坚的《党费》里,写黄新的女儿妞儿伸着“细长的勃子”,“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沾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一声哭了。”这一动人的细节,看似轻描淡写,着墨不多,但却生动活脱地展现了一个饥饿干瘦、垂涎欲滴的儿童心理和情态,它没有直接描写黄新的慷慨无私,但“无情未必真豪杰”,在“无情”之中显示了革命战士最丰富最强烈的人性和人情,揭示了人物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无私无畏的美德。

  由此可见,一个典型的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胜过许多的其他笔墨,而且使人物形象传神,使作品的主题深刻。如果没有这些细节描写,就会使作品显得干枯无味,它虽然是作品中一些细微的、渺小的事情,有些甚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但把它放进作品特定的环境中,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说,没有无细节的生活,更没有无细节描写的文学作品。从以上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到,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中,起到了“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作用,当然我们是仅就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如果缺乏这些真实、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就不能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十分丰满,只有借助典型的细节描写,才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不仅能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主题深刻,它还能起到连接故事情节的作用。茹志娟的佳作《百合花》,就能充分得到证实。如对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的描写,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两次,这些树枝和野花是生命的象征,它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美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又如对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第二次出现则更使“我”痛失战友悲愤心情,再如对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第二次出现,通讯员“已经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面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抱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第四次出现,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中间包含着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以上这些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不仅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了上述重要作用,而且使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更紧密,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感染力。这些看来似乎不重要的细节,在小说中,象一条纽带,使作品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

  总之,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动人的情节,都不能没有一定的细节描写,“缺乏细节描写的作品,会失去生命力,任何一篇短篇小说读会变成契诃夫所说的熏鲑鱼的干棒子。鱼倒没有了,光剩下了干棒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这个问题涉及到细节描写的具体作用,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分析,有关详情如下:

  一、简介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语言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节描写中,主要抓住心理、动作、语言、神态丶细节进行描述。
  二、具体举例:
  例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运用细节描写法两处写到了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前呼后应,把通讯员天真、纯朴、面临战争不紧张、热爱生活、爱好自然等品性活生生地写出来了。此外,通讯员肩上撕破大洞,新媳妇准备缝,通讯员不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比悲痛和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第2个回答  2009-01-03
音序:X J M X
音节:xi jie miao xie
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运用细节描写的例子。
1. 场景细节描写。例如:
(1)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都德《最后一课》)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3)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以上句(1)对社会环境的描述,真实、简单地交代自己的国土已被敌人占领。在法兰西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敌人在这里操练和践踏,大煞了这个法国东北部小镇幽美的风景。这个细节,向读者揭示“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句(2)和句(3)景色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了于勒前后的不同心境,并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句(2)较明快,表现他们快活而骄傲的欢愉心情。句(3)较灰暗,显示了他们满怀失望与沮丧的心情。
2. 服饰细节描写。例如:
(1)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2)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鲁迅《藤野先生》)
以上句(1)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句(2)是留级学生讲关于藤野先生的掌故,一方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一方面表现他的生活随和、不拘小节、马虎、不讲究的性格特征。
3. 语言细节描写。例如:
(1)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以上句(1)表现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因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归来。充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句(2)属表现母亲的冠冕堂皇之辞:在两个女孩和女婿面前,显得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实质却是既顾及面子,又节省开支。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
4. 动作细节描写。例如:
(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2)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3)“……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契诃夫《变色龙》)
(4)“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契诃夫《变色龙》)
以上句(1)(2)两句中,“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句(3)(4)中“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是奥楚蔑洛夫身份的象征,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脱”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浑身冒汗的胆怯心理。 “穿”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冷,而是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一“脱”一“穿”的细节,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
5. 心理细节描写。例如: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魏巍《我的老师》)
(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德《最后一课》)
句(1)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表现一个小学生内心对老师的感情激动到了极点,句(2)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细节描写种类繁多,不一一列举。文章中每一细节描写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阅读时一定要认真揣摩其绝妙之处。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
“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