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文言文,不知具体出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有一句文言文,不知具体出处

你说的这个意思的文言文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小品《种树郭橐驼转》。原话是:“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原文如下: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修建了观赏游览场所的豪富人或者卖水果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又或者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干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戒示。

有一句话,是文言文吗?

是现代文啊,也就是,无论多么差都可以,反正怎么著都比我好,如果明天不交的话,我肯定会“死得很惨”,你以为我会啊(我不会)!
我已经用平常的话给你解释了···

一篇文言文 不知道出处

和氏璧——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这个情节的原文: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译文: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宝玉。赵王同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商量:要是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呢,就怕秦军马上来攻打。怎么解决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宦者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为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意跟您交个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很适宜。”

有一句文言文不懂翻译求解答

懂我的人有多少?可以以天来看,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懂的不及我想的十分之二三。只有和我敞开心扉的人,才能明白我的心意。
-----------
大概是这样了

求一段文言文的具体意思及出处?

《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现也比喻:与其在感情的旋涡中苦苦挣扎,不如放自己一条生路。
两条深深相爱着的鱼儿本来生活在各自宁静的湖泊里,有一天它们相遇了,相爱了,然后生活在了一起。爱情的欢愉并没有感动无情的老天,湖水干涸了,它们俩相拥在一起面对着这场灭顶之灾,彼此把自己身体里仅存的溼气,用嘴溼润着对方,希望对方会因此而生存下去,但是杯水车薪又怎么能够解的了城池之火,马上的死亡其实已经是注定。诚然,快乐是生命的源泉,但没有了生命快乐也将不复存在,相爱又能怎样?用深沉的爱去不再爱,相濡以沫不如不曾相识,彼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让彼此的生命继续延续,相忘于你我的江河湖海。

文言文,有一句叫什么“闲视之”?

等闲视之
děng xián shì zhī
【解释】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结构】偏正式。
【用法】多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表示劝阻。一般作能愿宾语。
【辨形】闲;不能写作“闭”。
【近义词】满不在乎、淡然置之
【反义词】非同小可、刮目相看、郑重其事、非同儿戏、小题大作
【辨析】~和“掉以轻心”;都可表示对事情不重视;且多用于否定语气。但~偏重于“思想上轻视”;强调把事物看得很平常;“掉以轻心”;偏重于“态度上轻率”;强调对事物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
【例句】小刚的象棋下得非常好;你和他对奕可不能~

我有一句妈卖批不知当讲不当讲 文言文版本签名

你没有权利将国有财产卖给别人建房,你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后续纠纷的,咨询一下专业律师吧,对你会有帮助的,切记,一定要咨询专业律师。

有句文言文出处哪里

什么文言文
发出来呀

虑在文言文中例句 出处

◎ 【虑】【lǜ】〈动〉
(1) (形声。从思,虍( hū)声。本义:思虑,谋划)
(2) 同本义 [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
虑,谋思也。——《说文》
非士无与虑国。——《墨子·亲士》
弗虑弗图。——《诗·小雅·雨无止》
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荀子·礼论》
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深谋远虑。——汉· 贾谊《过秦论》
足下更虑之。——《战国策·燕策》
(3) 又如: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虑尽(谋划穷尽);虑佚(思虑放荡失当);虑事多暗(考虑事情不明);虑思(思虑,考虑);虑计(思虑筹划)
(4) 用绳结缀 [knot]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庄子·逍遥游》
(5) 忧虑 [worry]
虑人逼取。——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将军勿虑。——《资治通鉴》
虑患之具。——苏轼《教战守》
虑戚吾心。——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不足为虑;虑恐(忧虑);虑难(忧虑灾难);虑患(忧虑祸患);虑忆(忧虑,挂念)
(7) 审察,讯察 [try]
大理寺掌折狱详刑,凡罪系者五日一虑。——《唐书·百官志》
(8) 又如:虑免(讯察赦免);虑问(对囚犯进行审问);虑囚(讯察记录囚犯的罪状)
◎ 【虑】【lǜ】〈名〉
思想;意念 [idea;thought]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衡于虑。——《孟子·告子下》

有“活”文言文句子和出处

姐姐上来时,看到这样的情景,她呆住了.随后,她问:“这是谁干的?”,语气中夹着一丝愤怒,我在卫生间里整顿了一下,然后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出卫生间,问:“发生什么事了?”姐姐问我:“你有没有看见谁将水晶球打碎了?”“我没有看见,刚才我上厕所了,可能是小汪吧.”我说.姐姐听了,不由得分明就拿起扫把往小汪身上打去,还边打边骂.每大一下,我的心就痛一下,仿佛那扫把不是打在小汪身上,而是打在我身上.
事后,阿敏姐姐将小汪送给了同学.我知道姐姐是因为那件事才这样做的,我很想跟姐姐说清楚事实,但自己却没有勇气,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