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主要差别在于对于自我的控制能力,两者的区别其实是法律强制规定的,客观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有可能存在比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更成熟的心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中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但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就是16岁以上18岁以下已经工作了的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刑法中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其有监护能力的近亲属担任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智力发育不成熟或者精神存在障碍,不能认清自己的行为后果。如果让其实施行为,则可能既不利于行为人自身利益的保护,也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民事主体实施行为的范围受到限制,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主要差别在于对于自我的控制能力,两者的区别其实是法律强制规定的,客观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有可能存在比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更成熟的心智。


根据《民法通则》: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扩展资料:

    无行为能力人,包括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别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进行的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限制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别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只能进行与其能力相当的法律行为。

    完全能力相当人,包括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和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根据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者,只有在其权利能力范围内,才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百度百科-民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30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主要差别在于对于自我的控制能力,两者的区别其实是法律强制规定的,客观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有可能存在比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更成熟的心智。民法通则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3个回答  2018-07-05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主要差别在于对于自我的控制能力,两者的区别其实是法律强制规定的,客观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有可能存在比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更成熟的心智。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拓展资料: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祖父母、外祖父母;

    兄、姐;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没有上述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n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配偶;

    父母;

    成年子女;

    其他近亲属;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没有上述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9-13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年龄,民法通则规定十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对于精神病人来说区别,则是是否可以辨认自己的行为能力,如果完全不能,则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总体来说他们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是这两者都是法律概念,属于硬性规定,所以不能排除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心智要比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心智更不成熟的可能。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民法通则》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民法通则》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法通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