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之谜,步兵为什么没有钢盔

如题所述

当我们在观看和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有关的影像资料的时候,会发现这么一个普遍现象: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最危险的我军步兵,并没有装备钢盔,头上戴的仍然是平常生活和训练时的那顶布制解放帽。

2017年12月下旬,受到广泛关注的电影《芳华》上映。影片中刘峰率领的护送骡马队的步兵分队(大约是一个加强排的兵力)穿戴十分整齐,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每名指战员的头上都戴着一顶钢盔。就是这个道具,引起了不少具有一定军史知识的网友的质疑。1979年对越作战的时候,我军的步兵连并没有装备钢盔啊,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嘛。诚如斯言,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钢盔主要是装备给侦察兵和炮兵这样的专业技术兵种,而不是普通步兵的制式装备。

虽然不是制式装备,那也不代表当时所有参战的步兵就全部戴的是解放帽,其实也有很少一部分连队装备了钢盔。比如根据在那坡方向参战的41军121师361团老兵回忆,1营和3营是有钢盔的;再比如在板烂方向,执行542高地攻防战斗任务的50军148师442团5连,从防御战斗时拍摄的照片来看,他们也有钢盔。这些钢盔究其来源,要么是从部队的老库存中调出来的,要么是从侦察兵、炮兵那边调剂过来的。(就云南方向参战部队而言,目前还没有看到步兵戴钢盔的影像资料)

回顾我军战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只要是有条件的部队,都曾经普遍装备过从作战中缴获的钢盔。但是在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片面地理解主席“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这一论断,认为只要做到英勇无畏不怕死就可以战无不胜,所向无敌,从而把人的因素,把精神的力量提高到了绝对的唯一的高度。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对武器装备重要性的认识。钢盔退出步兵装备序列,和这种极端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作用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思想上的因素之外,一些技术上的原因也导致了步兵不戴钢盔。比如《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的作者狼牙山后代向笔者表示,自己的侦察兵战友本来他们是有钢盔的,但是他们不愿意戴,觉得那玩意儿太重了,行动的时候不方便。再比如风牌575在《橡胶林的回忆》一书也这样写道:“虽然上级当时没有给我们发钢盔,但我到今天也不埋怨,正像连长说的,那东西又重又不灵活,如果今天还要我去参加那样的丛林战斗,我依然不会戴钢盔的。”

实事求是地说,钢盔确实有其不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增加了本来就很重的单兵负荷,影响到战士的行动速度,一方面金属材料不利于散热,不如布做的解放帽透气舒适。特别是在士兵的体能消耗过大时,钢盔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了负担。但是实战的经验教训证明,为了保证生命安全,为了降低伤亡率,钢盔是不可缺少的防护装备。

总后勤部工作组在战后所作的情况汇报中提到,部队普遍要求配发钢盔,因为根据对云南方向393名烈士伤部的调查,阵亡中以头颅伤最多,占39.4%,如果有钢盔可以减少伤亡。而总后勤部卫生部对一万名伤员被击中部位的统计显示,颅脑部被击中所导致的阵亡率最高,达到了51.9%;根据对伤死人员的统计,颅脑部被击中的占伤死总数的24.41%。因此建议部队装备头盔,以减少阵亡和伤死。

20世纪80年代初,吸取了1979年对越作战的教训之后,由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和鞍山钢铁厂联合研制的我军第一代防弹钢盔,GK80型钢盔(采用232防弹钢)正式装备部队。这一型号的钢盔在云南老山、者阴山前线对越攻防作战中为保护指战员生命安全,减少伤亡,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