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里?

如题所述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与尼泊尔之间,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全长2400公里。主峰珠穆朗玛(Everest)海拔高度8844.43米。 根据板块构造学,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碰撞形成的。 所以现在喜马拉雅山仍然在缓慢上升中。喜马拉雅山脉约有70多个山峰。 喜马拉雅山的型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碰撞形成的。 所以现在喜马拉雅山仍然在缓慢上升中。喜马拉雅山脉约有70多个山峰。 从海床的磁性异常可追溯印度在过去八千万年向北的移动。在距今八千万到五千万年之间,印度以每年100到180公厘之间的速度迅速向北漂流。后来此运动慢了许多,速度大约为每年50公厘,速度的减小似乎与印度与欧亚板块接触的时间有关。二边的碰撞似乎从晚晓新世(Late Paleocene)到早始新世(Early Eocene)已经发生,或可能晚一些。在这阶段仅有有限的大陆隐没会发生。显著的垂直抬升可能在渐新世(Oligocene约35百万年前)开始而且持续到现在,但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 虽然喜马拉雅山是大陆碰撞所造成,但目前喜玛拉雅山被抬高的形态却不是大陆碰撞的直接结果,而是反应了板块自五千万年前最初撞击以来的发展。在碰撞以前,印度板块前导边缘的海洋岩石圈的隐没与 *** 南部的大规模花岗岩体入侵和火山活动有关。在始新世(Middle Eocene)到早中新世(Early Miocene)期间,板块间几乎没有相对移动,但推测的增厚地壳之静稳调整导致附近印度大陆低地的海水后退。 在这时期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中部片麻岩带(Central Gneiss Zone)的形成,此带宽10到20公里,以30至40度角向北倾斜,在南侧被主要中央逆冲构造所包围。这个带的发展显然与沿着主要中央逆冲构造(在印度-藏布缝合带以南100-200公里)发生的主要底冲作用及相关的区域岩石变质作用有关。这个底冲开始于中新世(Miocene)早期并且促成地壳增厚两倍(有些地方可达80公里)及较高喜玛拉雅山随后显著的抬升。详细的地震证据指出底冲成15度角、距离超过三百公里;也许是有意义的,这个距离大致与喜玛拉雅山的平均宽度一致。 主要中央逆冲构造和较高喜马拉雅山的片麻岩带(Gneiss Zone)强烈变质作用之间的确实关系仍然是不确定的。某些研究人者认为变质作用比底冲早发生,而且事实上因为局部地壳变动而使底冲发生。另一个解释就是变质作用在与逆冲同时发生或者之后,逆冲时产生的摩擦热促成地壳的部分熔融及花岗岩之侵入。进一步的说明则涉及来自沿着印度板块北缘的下伏岩石圈的地壳及此地壳基部曝露到软流圈的decoupling。随着热的低密度的软流圈地函替代较上部冷的而密实的岩石圈地函,导致熔岩的上升、花岗岩的置换及地壳均衡隆升。这种加热现象进一步结果可能是地壳上层的削弱,以及沿着它的南缘(向北倾斜)的主要中央逆冲的形成。 在喜马拉雅山地底下大陆地壳隐没之范围也是有争论的。有些人认为在大陆地壳基部刮过欧亚大陆板块较下部的岩石圈前进达一千五百公里。这个说法是较被接受的,然而,大陆地壳的浮力限制了大陆底冲的范围,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斜向较低喜马拉雅山脉之下的主要边界地壳逆冲(Main Boundary Thrust)取代了主要中央逆冲(Main Central Thrust)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在未来几百万年另一个朝北的逆冲作用将会在南方发展。 印度和欧亚大陆间的运动速度虽然在它们五千万年前初次碰撞后,显著地减小,但是之后两块大陆的范围已达二千五百公里。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两块大陆碰撞后,这样程度的持续聚合,无法套用简单的板块模式。地壳的变短程度意指大规模大陆岩石圈的底冲、广大的地壳压缩、地壳在缝合带后侧广大区域的变形,或者是以上两种甚或更多的影响因素所造成。对这些假说的评价,乃是了解在喜马拉雅山(Himalayas) 北方的 *** 高原的发展的关键。 主要山峰: 1) 珠穆朗玛峰 2) 希夏邦马峰 3) 南迦巴瓦峰 4) 纳木那尼峰 5) 卓奥友峰 山区冰河: 全球有七成的淡水是冻结于冰河中,而喜马拉雅山区的淡水集中量,是南北极以外最多的地区。喜马拉雅山区冰河供应诸多亚洲河流所需的淡水,包括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湄公河等等。 在圣母峰附近曾经测得的最低温为零下60℃,但是自1970年代以来,由于山区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使得山区冰河正大量缩减消融,冰河的迅速消退不但会先使河流的水位暴增,造成洪涝;几年之后河水水位将会下降而形成干旱或是更严重的生态问题。许多学者已经向联合国提议将圣母峰及其周围地区列为「全球受气候变化冲击的危险地区」。 2007-02-01 20:11:17 补充: 更详细的资料 :.search.yahoo/search?ei=UTF-8&p=喜马拉雅山脉&fr=FP-tab-web-t&meta=rst=图片:.search.yahoo/search/images?ei=UTF-8&p=喜马拉雅山脉&fr=FP-tab-web-t&meta=rst=&fr2=tab-web 2007-02-01 20:13:50 补充: 详尽的地理位置:可参考软件 Google Earth earth.google/download-earth
参考: geo.ntnu.edu/faculty/ShenSM/Course/Geomorph/Materials/0_trlation/Summerfield_3/2.2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全中国最高的山是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 海拔: 8
844.43米 排名第一 位置: 尼泊尔–中国 ( *** 自治区)边界 山脉: 喜马拉雅山 坐标: 27°59′16″ N 86°56′40″ E 首次登顶: 1953年5月29日
艾德蒙•希拉瑞Edmund Hillary Tenzing Nay 最容易的攀登路线: 南坡(尼泊尔) 珠穆朗玛峰(Jo-mo glang-ma,在尼泊尔被称为सगरमाथा),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是世界海拔第一高峰。 目录 [隐藏] 1 名称 2 高度 3 文化影响 4 攀登历史 5 参看 6 外部连结 [编辑] 名称 藏语「Jo-mo glang-ma ri」(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语「Jo-mo」(珠穆)是女神之意,「glang-ma」(朗玛)应该理解成母象(在藏语里,glang-ma有两种意思:高山柳和母象)。神话说珠穆朗玛峰是长寿五天女(tshe-ring mched lnga)所居住的宫室。 西方更多的称这山峰作额菲尔士峰或艾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纪念英国人占领尼泊尔之时,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测量局局长乔治·额菲尔士(Gee Everest)。 [编辑] 高度 珠穆朗玛峰最近的一次测量在2005年,是由中国国家测绘局测定的。2005年3月的珠峰复测大型科考活动启动开始,历时2个多月的探测,5月22日第一批登顶队员11时08分成功登顶,2005年10月9日测绘局公布珠峰的岩面海拔高度应该为8844.43米,冰层厚度3.50米[1] 。这是对珠峰进行的首次岩面海拔高度测量,据称也是至今为至最准确的测量值,比1975年测量的高度8
848.13米矮了3.7米。为了得出更精确的权威数据
中国国家测绘局这次测量珠峰高度采用了经典测量与卫星GPS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案,并首次在珠峰测量中动用了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外界另有珠峰高度达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种说法。 有趣的是,珠穆朗玛峰虽然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它的峰顶却不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这个特殊的点属于南美洲的钦博拉索山。 [编辑] 文化影响 珠穆朗玛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当地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著影响。第四版人民币十元的背面以及纽西兰五元的正面就是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北坡卫星图 [编辑] 攀登历史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7000米处。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是用供氧装置到达海拔8320米处。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马洛里的遗体于1999年在海拔8150米处被发现,而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故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34岁来自纽西兰的登山家艾德蒙·希拉瑞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 (Tenzing Nay) 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是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有准确记录以来)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是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诺曼·迪伦弗斯为首的美国探险队首次从西坡登顶成功。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是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义大利人赖因霍尔德·梅斯纳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罗布·哈尔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历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最多的一年。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疾人。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3年——纪念人类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五十周年。 2005年——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608160455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