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这篇短文的主要选文要写了重阳节的什么和什么方面的内容?

如题所述

重阳节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特色,还写了桓景除掉了瘟魔的一些往事。

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出了一个瘟魔,导致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有个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降魔救人的武艺。这部分先写瘟魔夺去了桓景的父母和妻子的性命。“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写出了桓景一家生活得很幸福。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讲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一些风俗。人们为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行为,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都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活动。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扩展资料:

重阳节的起源: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bai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