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惊蛰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吃什么有什么习俗

如题所述

惊蛰
雨水后十五天,北斗斗柄指向甲。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三百四十五度,春雷鸣动,蛰虫都被惊醒,从地穴中爬出,故而得名惊蛰。
煎香油饼
香油就是芝麻油,是用芝麻籽榨取的脂肪油,性甘微寒,是淡黄色或金黄色的油状液休,暴露在空气中也不易蒸发,主治暗哑,通大小肠,敷治各种恶疮,杀虫,秃发的还可用它生发,《本草纲目》称芝麻油可解热毒,灭毒虫。用香油煎炸食物,香气四滋,可使灶台上的虫类绝迹。惊蛰这日各地均有煎食糕饼的风俗。俗称熏虫。
吃韭馅饼
这一天,用韭菜做馅饼,是因为韭菜性辛微酸,含有挥发性油质,能散疲活血,温中下气,补虚壮阳,在肠内起消毒作用。韭菜汁外用可除各种蛇蝎恶虫之毒,如果有虫子爬人耳内,用韭菜汁灌人就可将虫子赶出。
炒惊蛰
在广东大浦等地,会于每年的惊蛰日夜,各家各户炒黄豆或麦粒,炒完春后又炒,反复多次,边做边说:“炒炒炒,炒去黄蚁爪;春春春,春死黄蚁公。”这是因为,当地有一种黄蚁,只要有人家藏了糖果之类的东西,就会惹来很多黄蚁吃,极惹当地人的厌恶,因此就有了炒惊蛰习俗的流传。民间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黄蚁的危害,并且当年家中会蚁缕皆无。
吃炒豆
在山东的一些地方,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当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熏死害虫。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有吃炒豆的习俗。人们将黄豆放在盐水中浸泡后再在锅中爆炒,发出僻啪之声,表示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吃梨则意为与害虫别离。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咒雀
惊蛰咒雀,目的是在这一天咒过鸟雀,直至谷物成熟时,鸟雀都不敢来啄食谷物。虽然属于无稽之谈,但也是农家爱惜米谷的表现。云南宜威,惊蛰时儿童咒雀,一定要把自己家所有的田埂走遍,才可以回家。有咒雀词道:“金嘴雀,银嘴雀,我今朝,来咒过,吃着我的谷子烂嘴壳。”
撒石灰
时值惊蛰,民间多有驱虫之举,江西南昌在这天炒豆,名曰炒虫;b#溪一带将石灰撤在厅柱础石旁,据说不生虫蚁。广东大浦家家都将黄豆或麦子反复春炒,以驱除虫蚁。湖北天门一带,儿童敲打征鼓木梆,歌唱游行,称为赶虾蟆;湖北恩施则用石灰撒地,画出弓箭形状,称之为射虫。江苏堆宁这一天炒栗子,称为爆虫;常熟一带的居民在白纸条上用红笔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人地”字样,贴在桌脚床脚,以驱虫蚁;镇江等地用守岁剩下的蜡烛照虫;松江则有烧蛇王香的做法。
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各省,每年有六个月以上温度超过十七摄氏度,冬季也常在三摄氏度以上,气候温暖,雨量较多。各季节的空气也异常潮湿,最宜于各种寄生虫的繁殖。其中最足以称为祸患的,如疟蚊、虱子、跳蚤、钩虫、血丝虫等等。南方人体质远比北方人差,这也是一大原因。所以防除害虫,华南比华北更为重要紧迫。福建有谚语道:“惊蛰不杀虫,寒到五月穷。”
石灰性辛温,略有毒,能吸收湿气,使物体干燥、坚实而不腐败,这是它的特点。在医学上,主治恶疮、癫痛等,和盐一起用,还能愈合创口,凝固血液,有止血的功效。把石灰贮藏在瓦瓮里,收藏食物,可以避免潮湿、腐烂及生虫子。《千金月令》称惊蛰这一天,把石灰撤在门槛外,可彻底驱除虫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9
惊蛰这个节气是指冬眠的动物全部在这个节气这一天复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