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一、地理学的核心思维

学科思想是对某一学科的本质的认识,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学科和运用学科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整体上把握学科结构的途径——也就是“整体学习法”。学科思维是在学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地理学思维是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以及自然和物质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作用的领域。地理学主要考虑三种分析:数量、特征、活动在空间(区位)上的分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生态的关系;空间与生态在区域上的分异作用。

由于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牵涉的范围很大,仅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就有地质、气象气候、水文等,还有天文、生物、旅游、经济、城市等等,几乎每一个都可以从属于一个单独的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气候学。但是地理学包罗万象,牵涉到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方面面。所以,中学地理学科又具有“博物性”的特点。

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面,都是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区,无论其大小,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中学地理教材包括教科书和相应的地图册、练习册。在教学过程中,读地图、用地图往往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所以,中学地理学科还具有通过地图、地球仪、虚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等表现出来的“空间性”。

1.区位性—地理学的本质

空间的研究寻求探索地方与人类利用其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的自然秩序和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哈特向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就最早总结了康德-洪堡-赫特纳提出了区域差异的思想。后来,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开创人文地理学,地理学就一直关注区域差异——空间分析——社会理论研究范式的变革。自然和人文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差异性是在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目标是建立在基于可变参数动态模拟基础之上的未来情景模式。差异表现为空间结构、时间过程 ã€ç»„织序变、整体效应 ã€ååŒäº’补相统一。

2.环境性一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环境的研究包括自然与人类两个尺度,强调和侧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注重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改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可持续的核心主要是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这些现象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息息相关。

3.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载体

地理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主要特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点是区域发展的条件、限制因素、发展潜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研究要三大抓:抓经济发展重点地区、抓贫困地区、抓辽阔的海洋、海域。

4.协调人地关系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

地理学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是以地域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在研究协调人地关系问题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人”是什么?人是指人口、经济、城市和乡村等。地是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各要素。《中国21纪议程》所论述通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谋求全国和各地政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1世纪的人地关系将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时的地理环境不是仅指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的各项活动如农业、工业、聚落、交通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许多影响。

5.把握地理事物分异性和规律性是地理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地球公转、自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环流、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水循环运动的有关原理、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等值线分布规律、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气压带分布规律、地价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分异性和规律性等,多属于成因原理和联系原理,从而探讨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表层生命物质过程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25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2、注重知识体系的运用,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3、 从生活实际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