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犯为什么秋后问斩,必须午时三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1

我们在观看电视剧时,常常会发现个共同点——对于死刑犯大多给予“秋后问斩”的指令。

为什么要选秋天处诀死囚呢?

古代死囚犯为什么秋后问斩,必须午时三刻?背后原因让人毛骨悚然

01

秋后问斩,这与一个历史老传统有关。

最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就有了“秋冬行刑”的记载。

而《礼记月令》中也说:“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古时,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

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

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

古代司法工作者认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人的生死应合于自然。

秋天草枯叶落,处决罪犯才合天地萧杀之时。

再则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

于是,秋冬时节处决罪大恶极的犯人,成为从古到今的传统,渐渐在法律条文上形成春天定罪,秋天问斩的制度。

秋冬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适合执刑。

选择秋冬二季行刑,还有警示作用。农民在秋冬两季较空闲,有空闲才有时间围观看斩首。

有人说过,最好的普法教育不是天天宣传法律知识,而是把人关进监狱住两天。

旁观砍头,其震慑作用一定不亚于吃两天牢饭吧?

02

午时三刻

除了“秋后问斩”,小说中还有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说法——“午时三刻处斩”。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点有何深刻意义?

首先来分析一下用24小时计时法转化“午时三刻”的具体时间。

众所周知,古代一时辰为今两小时,“子夜”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间,午时即中午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段。

又知一刻为今十五分钟,故得午时三刻约莫是今天的中午11点45分。

11点45分?为何不选在正午?

由于古代统治者比较迷信,对于鬼神之说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午时三刻处斩犯人原因有二:

其一,民间普遍认为在午时三刻阳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而处死犯人被认为是一件“阴事”。

时间选午时三刻有利于旺盛的阳气冲淡阴气,驱赶邪僻之事。

其二,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午时三刻的盛阳之气能使鬼魂魂飞魄散,选择此时行刑,是人们意欲借最盛的阳气消灭罪大恶极的凶徒及他们的魂魄,让他们“做鬼也不得”。

时间定了,行刑场地也有讲究——午门。

“午门处斩”,与“阳气”之说也有关系。

古代人认为皇城午门是阳气最盛之地,所以“午门处斩”和“午时处斩”虽是地点和时刻的区别,可反映的大众思想是一样的。

当然,在民间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午时三刻”是一个人精力最为衰微的时候,选在此时处斩可以减少犯人的痛感,以此体现统治者的人文关怀。

03

大赦天下

“秋后问斩”和“午时三刻”听起来实在有点阴森森的,下面换个轻松点的:大赦天下。

古代帝王为以示仁政,常大赦天下。

既然砍头要选日子,大赦有没有特定的日子呢?

有,但是不固定。

新皇即位,皇上大婚,皇上大寿,太后大寿,册封皇后,册立太子,征战获胜,龙体转安,天降吉兆等等,皇帝一般会颁布大赦的诏书。

大赦的几种可能情况

天下大乱或者自然灾害,也会大赦,因为自然灾害的时候,民不聊生,犯罪现象就会增多,这种情况下的犯罪是身不由己,因而可以特赦。

也有一些情况正好倒过来,大丰收,经济形势很好,皇帝一高兴,也宣布大赦。

大赦的范围非常广,只要无前科,凡在某一时期内犯一定之罪的,都可适用,人数不限。

大赦之人不仅可以免除行刑,而且所犯罪、刑从此一笔勾销,不留犯罪记录。

这样就容易明白为何《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犯了人命案后,常选择出去避风头,老老实实地等天下大赦。

但通观大赦历史,并不是什么犯人都可以得到特赦,有一个例外:比如唐、宋、金朝都罕赦贪官污吏。

看来,入朝为官这事也是风险极大的,要做就做清官,否则,一旦犯了案,就一点回转的余地都没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