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俗到雅是文学的一个规律吗?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雅,俗文学之间呈现怎样的关系

俗文学在中国文学中上的地位,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起源于民间,这是学术界的共识。各种类型的文学,几乎都是从民间生成,经历了从俗到雅的过程。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一说,就是文学的自觉。现在学术界讲文学的自觉,主要着眼于时间段,有魏晋说、西汉说、先秦说等。其实就“主体”来说,“自觉”主要是就文人阶层来说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对文学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的理解,至今的农民和普通劳动者,还是处在文学不自觉的状态之中。就文人而言,对不同文体的自觉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屈原有《离骚》《九歌》等诗,“离骚”据汉代人解释,就是离忧,抒发忧愁的意思。《九歌》的《惜诵》写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发愤抒情,这是对诗的特质最好的说明。屈原认为诗就是发愤抒情。这难道不是对诗的自觉吗?汉代刘向校录群书,把“诗赋”独立为一类,与“六艺”“诸子”相区分,这也是诗赋的自觉。但是像戏剧,根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研究,直到南宋才成熟,才为文人所自觉。

正由于文学源于民间,而民间对文学始终处于混沌状态,所以相比于“雅文学”,民间俗文学的生成与传播总是伴随着各种民间仪式,如岁时祭祀仪式、人生礼程仪式、民间宗教仪式等。在这些仪式中,唱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唱诵的内容,主要是民间歌诀。民间文学,可以说都是活在各种仪式中。仪式是文化和文学的贮存器,从文学角度看,仪式的一次展演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事件”。

文学起源于仪式,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源于劳动”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不是一般的劳动就能产生文学,而一定的仪式则是劳动的集中表现,比如庆祝丰收的仪式,感激或祈求神灵赐福的仪式,才能产生文学。《诗经》中有一首诗叫《生民》,这首诗写后稷诞生后,上天赐给他优良品种,遍地种上了黑黍和小米、糜子和高粱,获得了空前的丰收。为了报答上帝给他们的恩赐,他们把五谷的馨香奉献给上帝。于是隆重的祭祀形式就这样诞生了,高亢的祭歌正式唱起,伟大的文学因此诞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个人认为恰恰相反。从雅到俗才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归根到底,文化还是为了人民服务的。既然是娱乐大众,那么自然就是要符合大众的基调,所谓曲高和寡,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可,那么底线自然得一降再降,自然也就越来越俗了。
第2个回答  2020-11-08
是的,因为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规律,从开始的不成熟发展为成熟,从不完美到完善。
第3个回答  2020-11-08
是一个规律,因为无论是任何的事物,它都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坏到好,从无到有文学也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