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主要对手,文武兼备的公孙衍,为何屡屡不能如愿?

如题所述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主张诸国合纵抗秦,是张仪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与张仪相比,他除了纵横高手外,还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可谓文武双全,但是,公孙衍却屡次不能如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文将给大家介绍其中的原因。

一。 文武兼备的公孙衍,被三个国家拜相

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他出色的合纵之术主要表现在二次事件上。一是曾经说服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创造了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还利用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关系,成功说服位于秦国西方小国的义渠,配合五国联合攻秦,给秦国造成很大损失。

第二是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所谓的"五国相王",就是魏、韩、赵、燕、中山这五国一起互相承认对方称王。由于魏国早已经称王,韩国也在此前称王,这样就等于抬高了另外三国的君主身份,达到合纵的目的。

公孙衍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帮助秦国占据河西要地,打通秦国通往中原的要道。魏国占据河西之地,死死地压制着秦国,卡死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迫使秦国只能与魏国做生意。秦国不甘心受到魏国的盘剥,多次进攻河西,但都没有能够打通中原通道。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期间,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二次进攻,第一次迫使魏国割让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家乡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第二次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逼迫魏惠王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因为公孙衍上述文武两方面的成就,他曾被秦国、魏国、韩国三国拜为丞相。

二。 屡屡事不如愿,沮丧退出历史舞台

公孙衍积极主张诸国合纵抗秦,他数次花费大功夫将各国联合起来,却屡屡以失败告终。发生于公元前318年的魏、赵、韩、燕、楚合纵攻秦,没能取得胜利,五国联军开到函谷关就返回了。

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为了拉拢魏国,楚国打算废掉魏国现任太子,立在楚国的魏公子为太子,还派兵攻打魏国,占领8个城邑。在各大国的反对下,"五国相王"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登上魏国相位后,说服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但由于各国利益关系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最后到韩国担任丞相的公孙衍,又策划了一轮的合纵伐秦运动,但最终还是被秦国打得惨败,作战失败后的公孙衍,再次回到了魏国。又恰遇魏国朝廷勾心斗角,魏王误以为是他杀了大臣张寿,于是就把公孙衍杀掉了。

文武双全的公孙衍就这样沮丧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 公孙衍屡屡失败原因分析

笔者大致总结公孙衍失败的原因如下:

1. 选择了错误阵营,经历了春秋战国长时期的战乱,国家与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统一的生产秩序与生活环境,所以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公孙衍选择的合纵联合抗秦,企图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行列,是犯了方向路线的原则性错误,所以注定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2. 公孙衍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张仪,每次他费尽心力组织的合纵联盟,都被连横高手张仪所破,无功而返,估计公孙衍当时也会产生老天"既生张仪,何生我公孙衍"的感慨吧。

3. 当时秦国的实力过于强大,已经具备统一全国的各项条件,反之,参加公孙衍合纵联盟的各诸侯国,却参差不齐、各自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无法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大大影响了合纵联盟的战斗力。这样的战争胜负早已泾渭分明。

最后要补充的是:作为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战国中后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对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当时就有人曾说他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见两人的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在他去世后,他所开创的合纵大业日益深入人心,精妙绝伦的外交大战仍在后期继续上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