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突然英年早逝,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如题所述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儿子,嬴驷。史书上对他因何逝世记载的并不多,只是说他是因病去世,所以秦惠文王的去世原因应该没有什么阴谋,就是普通因为身体原因去世了。秦惠文王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在他统治时期,秦国的国力已经不像是父亲和祖父那样穷困潦倒了,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盛,而且秦惠文王也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带领下秦国逐渐成为几国中的佼佼者。

秦惠文王虽然对秦国的贡献很大,但是是一个性格比较火爆的人。秦惠文王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受到了手下人的蛊惑,错杀了仆人。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犯罪,后来被商鞅得知,本来商鞅就和秦孝公在大力推行变法,而此时如果太子做错事而不责罚,那么就会失信于秦国的广大臣民。为了顺利推行变法,太子就必须要得到应有的惩罚,商鞅考虑到了太子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所以就将这些责罚转移到了太子的老师身上。太子的老师一个是秦孝公的哥哥嬴虔,一个是公孙贾,商鞅把嬴虔剜了鼻,将公孙贾的脸上刻了字。

这两人都是对太子十分重要的人,两人代替太子受了如此重的责罚,太子心里自然不好受,从此秦惠文王也就是当时年少的太子对商鞅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商鞅此后的变法改革在秦国推行很顺利,地位也是不停的攀升,当时的秦惠文王已经继位。面对商鞅秦惠文王自然是想要处之而后快的,嬴虔就对秦惠文王说商鞅权势过大,意图谋反,秦惠文王就借助了这个理由将商鞅处以车裂之刑。

处死商鞅看起来是秦惠文王的计谋,但是已经可以看出一代君王的城府,后来的秦惠文王也一直操劳于秦国的国事,善利人心。年轻时期的秦惠文王一直过于操劳,所以身体一直不好,时常咳血,加上后来自己的爱子去世加重了病情,这才在自己四十六岁时去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8

战国时期,大争之世,各国伐交频频,强则强,弱则亡,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兼并,形成了秦、 楚、魏、齐、燕、赵、韩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公元前338年,秦国秦孝公之太子,嬴驷即位,史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登位之初,大张行钱之典,意在货通中原而利往大秦,秦币,遵商君之制,秦法亦遵商君之法。但因新的变法影响了旧族们的利益,受到了以甘龙、杜挚为主的复辟势力的施压。意图迫使嬴驷废除新法,重循旧制。内忧外患的秦国如何选择,不仅秦国上下,天下诸国也都在翘首以待。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胆识过人,横扫六合,可为何晚年却悲惨落幕?

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其他诸国子民是这样评说嬴驷的:虎狼之君,苛政暴虐,凶残嗜血,不恤子民,六艺不通,专擅杀人。这些评说我觉得那是因为对秦王不够理解,太片面了。那么事实上嬴驷是个怎么样的君王呢?

 

嬴驷不但胆识过人而且足智多谋,他清楚大秦如果还在守旧地、遵旧制,闭关苟活,等同于安坐待毙。所以面对新登位之初的朝野混乱,暗流湍急的局面,他毫无畏惧,他一方面组织蓝田大营暗自练兵,以备咸阳若有危机,可随时调用驰援;一方面不惧危险,千里之外远赴彭城相王,意在能在中原等待时机东出,以实现向东发展的战略意图。在运筹帷幄之下,嬴驷杀伐果断,抓住时机处理了老氏族与商鞅,不留后患连同他们的家人党羽一并处理,平定了朝廷内乱,稳固了君王的地位。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胆识过人,横扫六合,可为何晚年却悲惨落幕?

秦王虽有虎狼之称,但是非常惜才惜英雄,张仪,魏国人,但魏王刚愎自用,对张仪并不看重,潦倒落魄的张仪只好来投奔秦国,秦王慧眼识才,视张仪如宝,信之、任之,让张仪感激涕零,誓死效命。由于嬴驷的彭城相王之行,暴露了秦王的雄心野心,树起了其他国家的敌视,尤其是引起了老冤家魏国的愤恨不平而羞辱秦王。张仪主张攻打魏国,秦惠文王采纳,在秦国的不断进攻和张仪从中斡旋之下,收复了被魏国占领了数十年的河西之地。这也算完成了父王秦孝公的毕生心愿。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胆识过人,横扫六合,可为何晚年却悲惨落幕?

魏国战败后心有不甘,采纳犀首的合纵之策,游说各国强国联合结盟攻打秦国。如果合纵成功,秦国将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面临着要同时对付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西征巴蜀、北平义渠的局面。时势如一匹奋蹄狂奔的怒马,如求稳则贻误时机,不是你死便是我活。英明的秦惠文王果断任用张仪,君臣携手应敌。犀首的战略是合纵,张仪的应对之策是连横。一边打仗,一边游说其他国家。所谓连横,是指跟从强国攻打其他弱国,灭他国以壮大自身。东西为横,秦国偏西,六国居东,故六国服从秦国称之连横。张仪的连横之术一旦取得成功,将使强大的秦国在战局中,获得更加有利的时机。

 

秦惠文王也是很有军事能力的,大敌当前,看他安排如何行兵打仗就知道了:函谷关出兵迎敌要求猛、迅速,主帅赢疾,统兵赢华,待杀退齐楚联军,伺机破韩魏两军之困,截断其西犯通道;武关西南线先取商於之地,再转攻为守,捂住楚国南线;汉中之地让能耐住性子的将领闭关坚守,进可偷袭扰营,又可灵活调动援驰秦军及韩魏盟军。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胆识过人,横扫六合,可为何晚年却悲惨落幕?

在犀首推鼓的合纵大策下,五国联合攻打秦国,而其中楚国西接秦国,北连魏韩,东临齐界,这个时候楚国若出兵进攻,秦国危矣。而楚国的楚怀王是个什么样的君王呢?一、耳根子软,听不得人前撺掇。二、没有心计,国之大策,全凭自己一人义愤,一时冲动,战、和、骗、欺都放在桌子上,国人尽知。而楚国的贪臣也是很多的,张仪认识的首富猗蔚手里尽有全国宝物:东海有珠玑、鱼盐;南国有羽翮、曾青、犀角、玳瑁;西戎有皮革、文旄;北地有胭脂、骏马、神犬;悉数拿来贿赂楚国的贪臣,另一方面巧言盟楚许以商於一带的六百里土地,再派遣秦国美女做侍妾。就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张仪利舌一张,退楚国百万大军。之后秦惠文王再用恩威镇摄韩国,稍解秦国边境之危。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胆识过人,横扫六合,可为何晚年却悲惨落幕?

秦惠文王信张仪而不唯用张仪之策,是个有主见之人,能冷静权衡利弊,当初张仪主张攻韩国,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提议攻巴蜀,秦惠文王命统帅司马错发兵巴蜀,领军远涉。巴蜀为千里肥沃之地,后来的胜利也说明了秦惠文王当时英明的决策。巴蜀成为继关中之后第二个天府之地。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北宿敌义渠王也是趁秦国四年面受敌之危屡屡犯乱,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决定调重兵大举进攻,夺义渠25城,义渠,这个从商代就建国的草原部落,经八百余年,终于被灭,秦北边境从此之后便再无战事。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胆识过人,横扫六合,可为何晚年却悲惨落幕?

五国联军函谷关,秦国横扫六合,犀首的索秦以惨败告终。犀首心有不甘再联魏韩伐秦,魏国为了倚靠齐国这棵大树,拜田婴之子为相,可是不但没有得到遮荫,反倒被倾扎,齐国暗通赵国夺魏城池,最终惨败落幕。犀首鼓推的合纵大策自此灰飞烟灭。叱咤天下的不世之才犀首,公孙衍黯然隐退。而秦惠文王和张仪联手的连横之策取得了大胜利。

 

嬴驷在位期间不拘风格,大胆重用外臣能将,邦交征伐游刃有余,秦国从偏蛮西隅的弱国变成雄踞天下的西方强国,为秦之统一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胆识过人,横扫六合,可为何晚年却悲惨落幕?

这样一个胆识过人,足智多谋,爱忠臣爱良民的君王,又是怎么盛年早逝的呢?原因:一、秦王第一任夫人魏纾,大婚当天拿把锋利无比的尖刀刺向嬴驷胸口,虽然大难不死,但是这一刀从此成了终生的阴影,每每噩梦连连;二、最亲近的弟弟赢华战死沙场,嬴驷受不住刺激,从此精神开始失常,时好时坏;三、立的太子赢荡性情暴躁鲁莽,让嬴驷心里一直对秦国将来的江山忧虑不已;四、爱妃芈八子随爱子赢稷燕国当质子,心存内疚却无能为力;五、病危之时,王后魏纾不宣御医从而不治,哀哉!

 

秦惠文王一代明君,胆识过人,横扫六合,可为何晚年却悲惨落幕?

其实这后面的命运,英明的秦惠文王是可以改变的,可却是他的重情重义害了自己。王后频频私会义渠,他顾及王后颜面只是提醒不要再给自己胸口捅一刀而不做任何的举动,这是念情;赢壮的父亲将家中所有财产上交国家用来支持打仗,秦王念及其忠心,竟然破格让赢壮当皇宫内卫,这已经为将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后来在察觉到赢壮的狼子野心之后心软没有处理他,这是念义。重情重义用在不对的人身上,这就导致了临终被最亲的人再一次插上一刀的悲惨命运。

第2个回答  2020-07-05
秦惠文王曾经被魏纾刺杀,受伤后,一直无法摆脱心理阴影,精神一度抑郁寡欢,他的儿子嬴华的死,同样让他深受打击,内心抑郁又无法对外表露,导致重病而死。
第3个回答  2020-07-05
背后的真相是因为他的后宫佳丽很多,他也没有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至于劳累过度而死。
第4个回答  2020-07-05
秦惠文王为了壮大秦国势力,整日操劳政事,而且他在感情上屡受挫折,经常压抑自己的感情波动,加上战事,心力交瘁,英年早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