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人才济济,为何这些人才都愿意到偏僻的秦国去发展?

为何人才都愿意到秦国发展?

主要是因为当时秦国向天下发布了求贤令,而且这个求贤令给出的回报是相当丰厚的,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纷至沓来,为秦国积累了不少人才。

秦孝公即位后,就发愤图强想改变当时秦国的处境,当时秦国东边有六个强国对秦国形成压制之势,特别是与秦国接壤的楚国、魏国,更是时时虎视眈眈地盯着秦国。而且当时其他的六国根本就看不起秦国。

为了能够打破这种局面,实现秦国的强盛,秦孝公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是本国又没有让他能够满意的人才,所以他将视线转移到了所有天下的人才他发布了一条求贤令。在求贤令中把秦国的一些处境写得感人至深,最后的时候还承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与之分土那是何等的回报,其他六国的国君是怎么也不可能对他下面的人开出这样丰厚的条件的。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回报的,后来天下无数有志之士奔着这个回报来到秦国,为秦国出谋划策。

当然商鞅就是其中的一员,虽然此时这个人还一文不名,但是不久之后,这个一文不名的人,以他的胆识和谋略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局面,使秦国不断走向强大。也正是秦孝公这道招贤令,为秦国以后充足而且优秀的人才打了良好的基础,包括后来的李斯,白起纷纷来到秦国。为秦国的大一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战国时期文化冲撞,天下名士多得是,实际上是在各国混得最不入流的人最终进入了秦国。

自秦孝公开始,离开母国到秦国发展的,能够称得上名士的,不外乎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这几个人。

秦国能够完成最终的统一,跟连续的几位贤明君主离不开关系,但是也不能忽视这六位相国,纵横总结为秦国六名相。

那么,这六位在没有到秦国之前在各国都是什么状态呢?

先来说商鞅,商鞅应该说是秦国最出名的大臣了,正是商鞅的变法奠定秦国崛起的基础,商鞅变法对秦国功不可灭,然而商鞅在魏国的时候是什么境遇呢?

商鞅受李悝和吴起变法的影响,学有所成,后来在魏国国相公叔痤的门下任事,公叔痤病重的时候,魏惠王问公叔痤举荐谁担任相国,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全托于他。”

魏惠王又不认识商鞅,所以没打算用,于是公叔痤又说:“大王倘不任用卫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出境,为别国所用。”

后来商鞅对公叔痤说,大王没有采纳你的意见重用我,更不会听信你的话把我杀了。

这个故事的真假性先不提,单就说商鞅在魏国的影响力,有位高权重的公叔痤给背书,魏惠王不给宰相位最起码也给一个中级官员,或者是咨询顾问什么的,结果魏惠王根本就没有搭理商鞅。

很多人将商鞅出走秦国解释为魏国留不住人才,其实不是魏国留不住人才,而是魏国像商鞅这样的人太多,一抓一大把。

纵横今天想到一个比喻,人才就像烧水,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是扯淡,人才是烧开了就往外冒了。

商鞅就是被冒到了秦国。

为什么到秦国,因为当时秦国最缺乏人才,教育文化落后,蛮夷之地,而且是国弱民穷。

商鞅就像是NBA(魏国)坐冷板凳的一个替补队员,到CBA(秦国)直接就是首发主力队员。

商鞅变法后,秦国追赶上关东六国,跟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也不存在商鞅这种穷的请不起人的现象了,但是秦国依然是对人才最尊重的国家。

范雎以前也是在魏国混得也很差,差点被魏齐给打死,后来改名到秦国才逐渐发展起来,范雎在秦国掌权后还特意报复魏国,就是报当初没被重用,还被侮辱之仇。

商鞅、张仪、魏冉、范雎以前还是当官的,好歹还有个出身,吕不韦和李斯身份更低。

吕不韦之前在赵国虽然是富商,但是并不是士的阶层,想要从政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能够由商人转变为政客,吕不韦是散尽家财,将全部家产都压在了异人(子楚)身上,最终成功,才跻身进入政界。

李斯比吕不韦还不如,李斯之前在楚国当小吏(吏不等同于官),也就是个看官仓库的文书,后来为了能够当官,先是到齐国去求学,后来辗转到秦国。

都知道李斯的老鼠哲学,就是到高的平台才有更大的发展,其实李斯刚到秦国的时候,就是吕不韦门下的舍人,舍人是战国时期王公贵族的私人官员,连一点政治地位都没有,说好听点是谋士,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文化奴隶。

然而嬴政没有因为他的出身就拒绝他,反而重用他。

可以说,从商鞅到李斯,秦国所展现出来的官场文化就是,只要你有才华,愿意到秦国来,不管你是什么出身,都可能给你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秦国成就了他们,很可能他们在别的国家什么都不是,但是在秦国,可以让你展示自己。

第2个回答  2020-09-19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有能力的人才都希望能有个机会发挥自己所长,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能够得到自己应有的待遇。当时的秦国对于人才非常重视,而且给出的待遇也非常的好,所以这些人才也就纷纷跑到秦国去大展拳脚了。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商鞅这个人,当时这个人在秦国实行了一次改革,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后,秦国经济跟国力都开始了高速增长,这时对于人才的需求就开始增大。秦国为了招揽更多的人才,实行了很多积极的举措,就是为了让各国的人才来到自己的国家卖命。当时的秦国广开门户,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来到秦国,只要你有能力,秦国的统治者都愿意给机会你。而且秦国当时给出的待遇也是十分丰厚,只要你真的能够做出功绩,高官厚禄都在等着你。当时秦国的几任宰相都不是秦国人,而且当时秦国的很多大将也是其他国家的人。就像前面说到的商鞅,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大将白起,他们都不是秦国人。

更重要的是,当时秦国的几位国君都不是昏庸之辈,都是较为贤明的君主,他们都能做到之人善用。那些人才肯定不会想要跟着一个昏庸的君主,毕竟他们愿意去秦国发展,肯定是在自己本国得不到重视,如果去到之后发现秦国国君昏庸无能,最后导致秦国被自己本来的国家灭了,那多尴尬啊。

战国时期,那些人才都愿意跑去秦国发展,主要就是秦国比较开明,而且人才引进政策做得比较好。对于人才的选拔,当时的秦国可谓是不拘一格,而且当时秦国也比较公平,无论是谁,想要晋升就得做出功绩才行。正是因为如此,这些人才才会纷纷跑到秦国来发展。

第3个回答  2019-10-02
那肯定是因为秦国更得民心,应该是秦国的各种制度和措施,使这些人感觉秦国以后会更好。
第4个回答  2019-10-02
因为这些人才都觉得秦国是民心所向,对自己的发展比较有利,愿意到偏僻的秦国去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