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为何不要施与小人?

如题所述

【原文】

德休与小人。

【译文】

仁德不能施与小人。

【释义】

君子应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对人讲仁德和礼节,但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有必要这样,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则与方法,切莫一概而论。所谓“一视同仁”是本着仁爱之心对芸芸众生的一种做法,而绝不是一种一成不变法。尤其对于周遭的小人,对他们施与仁德,等于养虎为患,必为虎所伤,因此,对于小人要“退之”,躲得越远越好。

【事典】

从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读书人叫东郭先生,有一天他带着一口袋书出远门。他怕毛驴不堪重负,就自己背着口袋,牵着毛驴赶路,走累了就在树下休息。

突然,一只带伤的狼窜到他的面前,苦苦哀求道:“先生,一个猎人对我穷追不舍,我的前腿被箭射中了,差点没了生命,请你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你。”

仁慈的东郭先生当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它十分可怜,考虑了一下就把口袋里的书倒出来,让狼藏进了口袋里。猎人追来时,东郭先生推说不知,可能是从别的岔路上逃走了,就这样救了狼一命。

等猎人走远后,东郭先生把狼放了出来,不料,这条狼一钻出口袋就凶相毕露,凶神恶煞似的对东郭先生说:“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一命,我在口袋里闷了半天,现在肚子饿极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吧。”

东郭先生说它恩将仇报,要找人评理。正在这时,有一位老农扛着锄头路过,东郭先生急忙拉住老农,向其讲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又如何忘恩负义要伤害他的事,请农民评理。可是狼却一口否认东郭先生救过它的命。

老农夫假装不相信东郭先生的话,要他们把所说情形再表演一遍,然后再评判谁有理。于是,狼钻进了口袋。老农夫立即把袋口扎紧,用锄头狠狠地把狼打死了,并告诫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对狼这样的坏蛋,千万不能讲仁慈。”

希腊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与上面《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揭示了同一个道理。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看见一条冻僵了的蛇,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身体温暖着它。蛇受了暖气,渐渐复苏了,又恢复了生机。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后,便立即恢复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

历史上像狼和蛇一样看似可怜实则狠毒的小人并不鲜见。三国时期的吕布虽然有着绝伦超群的武艺,但人品为人所不齿。他为了利益可以卑躬屈膝任干爹,又为了利益几次弑父,后人常将他与“见利忘义”“义薄之人”“请与去就,行为反复、见利忘义”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吕布本来是丁原最为亲信的部将,曾认丁原为义父,但后来禁不住赤兔宝马和千两黄金的诱惑,在一天夜晚来到丁原的大帐用一把利刀干脆利索地砍下了丁原的脑袋。

杀了丁原后又投奔董卓门下,认董卓为义父,后来又为了得妻貂蝉的爱,敢于和当时权倾天下、且有父子名分的“董卓”决裂,并又杀之。后又欲归附曹操,终被曹操所杀。曹操知道养虎为患、必为虎所伤的道理,吕布这种个性自由、我行我素、为满足个人欲望连忠义这样的道德信条都敢不顾,一投奔就认别人为干爹,一翻脸就把干爹杀死的品性,就如同上述寓言故事中的狼和蛇一样的毒,曹操识破了吕布的这种本性,最后将这一隐患消灭了。

【事典启悟】

一些小人常在众人前面扮出楚楚可怜的样子,以博得人们的同情心。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心软,才掉入小人的招术里,即便当时我们是蛮清醒的,有时也抵挡不住他们的圈套,到头来却把自己害了。所以我们要牢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随随便便对那些可怜的小人大发慈悲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