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多为他人保留面子?

如题所述

人与人相处方式很多,聪明人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而是多给对方保留面子。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愚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一样缺心眼儿,看他那巴结相。”如此种种,估计谁听了都会不痛快,人人都最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显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屡遭弹劾,晚年重被起用时,著名诗人陆游曾写长诗一首送行,结尾两句就是:“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霸亭夜。”意思是希望辛弃疾能胸怀宽广,以国事为重,不要去计较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这里有个典故,说的是汉朝李广当年的做法不可取。李广罢官闲居时,曾在晚上与人到乡间饮酒,夜里回家时经过守护霸陵(汉文帝的陵墓)的亭驿,被守霸陵的尉官呵止,不让通过。本来对下台的将军似可网开一面,但喝醉的小尉偏要按章办事:“现任的将军尚不能犯夜行路,何况是旧任的!”遂勒令李广停宿在驿亭中。这就使李广怀恨在心了。不久,匈奴犯境,李广被起用为右北平太守。耿耿于怀的李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这种公报私仇的举动显露了李广气量狭隘的一面,也有损“飞将军”的美誉,所以后人对此颇有非议。

《中庸》说:“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再来看个小故事。小王原先在电气部门的时候,是个一级天才,但后来调到计算部门当主管后,却被发现用非所长,不能胜任,但公司当局不愿伤他自尊,毕竟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还十分敏感。于是,上级给了他新头衔:奇异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性质仍与原来一样,而让别人去主管计算部门。

此事小王很高兴。奇异公司当然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易怒的明星遣调成功,而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他被保留了面子。

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或下属,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其实,凡事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他人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

《圣经》有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被大多数西方人视做是工作中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真正有远见的人会在与同事一点一滴的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其实就是给自己挣面子。言谈交往中少用一些绝对肯定或感情色彩太强烈的语言,而适当多用一些“可能”、“也许”、“我试试看”和某些感情色彩不强烈,褒贬意义不太明确的中性词,以便自己“伸缩自如”是相当可取的。

小王和小李原先是很要好的同事和朋友,可现在的关系却非常紧张,大有“割袍断义”之势。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他们之间肯定是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否则形影相随的两个人绝不至于搞成目前这个样子。而事实上他们只是为了一枚钮扣而已。小李新近买了一套非常满意的高档西服,穿了不到一周就丢了一枚关键部位的钮扣,他很是惋惜,一日偶然发现挂在洗手阀上的那件不知是哪位清洁工的工作服上的扣子,与自己丢失的纽扣简直如出一辙。遂乘人不备悄悄地扯下了一粒,打算缝到自己的衣服上滥竽充数,并得意地将此“妙计”告诉了小王,不料未出数日,多数同事都知道了小李的这个笑料——小王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拿这件事跟小李开玩笑,弄得当时在场的人都笑做一团,而小李也终因丢了面子而恼羞成怒,反唇相讥,大揭小王的许多令其很丢面子的“底牌”,于是尴尬的关系就出现在亲密的朋友之间了。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愿受嗟来之食。因为太伤自尊、太没面子,更何况是原本地位相当,平起平坐的同事。但很多人却总爱扫别人的兴,当面令朋友、同事、下属面子难保,甚至当面撕破脸皮,导致有些事情因小失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