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送礼品

如题所述

中国人做什么大事小事或者逢年过节都会送礼,所谓礼尚往来。所以每当过节或有什么大事都会送礼
,虽说礼多人不怪,但是档次太低送不出手,档次太高又承担不起,于是有许多人为了在人前有面子都以

档次高的百姓图腾礼品作为礼物。
送礼大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出于对神的敬畏和虔诚,大家往往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神灵,以求

得神的庇佑。所以,最初的礼是送给神的。但这里有点儿乱七八糟,神也要礼物,那岂不和俗人无异?还

有什么可神气的?可见,神跟人没有什么区别,抑或神就是人杜撰的。
可能是因为送给神的礼物没有多大的成效,神只是默默地注视着送礼的人们,连喷嚏都不打一下。人

觉得没有多大意思,于是在神灵面前只放一些诸如水果之类的廉价礼品,而把好东西送给对自己有帮助的

人。中国人一向讲究实用主义,连敬神都带有功利性质,目的是求神保佑。西方人则是在神面前忏悔,以

求得心灵的安宁。
于是,送礼的目标由神转向人。
从孔子开始,“礼”是儒家学说的重要部分,而送礼则是“礼”的精髓,西汉的儒生戴圣潜心研究儒

学中的“礼”,制定了送礼的最高准则:礼尚往来。
戴圣在《礼记·曲礼上》中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其实,孔子早已演绎过一场精彩的礼尚往来。《论语》中有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和阳货政见不合。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避而不见,阳货想了一个办法,派人在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一头烤乳猪给他。阳货知

道孔子最喜欢吃烤乳猪,又最崇尚礼尚往来。孔子左右为难,自己嘴馋乳猪,又不想见阳货。他也想了一

个绝妙的办法,收了乳猪,派人瞅准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谁知阳货早知道了,将孔子堵在半路上奚

落了一顿。
后人送礼就踏踏实实的了。你送我一只烤乳猪,我就送你一只烤全羊;你给我一箱白兰地,我就给你

一箱威士忌。如果你递给我一支“红塔山”,我回敬一支“大中华”,你可能要折腾一晚上:到底要不要

买一盒“大中华”明天敬烟?
礼尚往来讲究的是平衡、对等。张三的儿子满月李四送了五百块钱,张三得记牢,等到李四嫁女儿的

时候同样要送五百,或者随物价的变动而调整。如果有七大姨、八大姑的得搞一个小本本记上,遗漏了一

个就是非礼了。
如果送礼都是这种礼尚往来也就罢了,到底体现的是一种礼仪。现在的送礼则是一种非礼也:往而不

来,来而不往。送的不是礼仪,而是某种目的;收的也不是礼仪,而是一种交换。
想升官的要送礼;官小的要给官大的送礼;学生要给老师送礼;商人要给官员送礼;病人要给医生送

礼;当事人要给法官送礼。上学要送礼,找工作还要送礼;当兵要送礼,复员转业还要送礼;找医生看病

要送礼,开刀还要送礼;当乡长要送礼,当县长还要送礼。
这种送礼不怕有人要,就怕送不掉;送多不嫌多,送少不讨好。实质上就是贿赂,所以多以隐蔽的方

式。如果你提着一箱礼物在局长的门口大声的喊,那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一个小故事:某烟鬼在小区“高档烟酒回收店”买了两包“玉溪”,点烟时觉得不对劲,原来每支

烟里卷了两张百元大钞。他索性回去将那一条烟中剩下的八包全买了,每包都是钱,小赚一笔。

现在的送礼贿赂方式不断更新,层出不穷。从单纯的送礼物到送钱,送房子,送名画,送股票,送

干股,甚至送女人。
中国人喜欢送礼多是不自信,不得已。试想一下,如果躺在手术台上,没有给大夫送礼,或者送礼不

多,肯定是忐忑不安的;同样,如果几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则取决于领导的一张嘴,

不送礼又如何取胜呢?
这种不自信、不得已源于没有规矩,或者规则的随意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都按规矩做,没有

人喜欢送种礼。当没有规矩的时候,送礼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当有规矩而可以乱改的时候,送礼则可以

让规矩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改变。即便是礼尚往来式的送礼同样也是不得已,号称“人情债”,都成了债

务负担了。

真正的送礼应该是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送礼就送中国礼,百姓图腾定制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