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役又叫什么?

如题所述

变色龙又名避役

变色龙是爬行动物,学名叫避役。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
避役的体长约25厘米,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头上的枕部有钝三角形突起。四肢很长,指和趾合并分为相对的两组,前肢前三指形成内组,四、五指形成外组;后肢一、二趾形成内组,奇特三趾形成外组,这样的特征非常适于握住树枝。它的尾巴长,能缠卷树枝。它有很长很灵敏的舌,伸出来要超过它的体长,舌尖上有腺体,能分泌大量粘液粘住昆虫。它一双眼睛十分奇特,眼帘很厚,呈环形,两只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转动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单独活动,不协调一致,这种现象在动物中是罕见的。双眼各自分工前后注视,既有利于捕食,又能及时发现后面的敌害。变色龙用长舌捕食是闪电式的,只需1/25秒便完成。
变色龙又名避役,“役”在我国文字中的意思是“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的意思就是说,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所以命名为避役。
俗称变色龙就是因为它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变色这种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皮肤里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来完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0
避役就是变色龙,它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头上长角,身上有“刺”,人们常常把它当作“怪物”。它的体长为30厘米左右。身体左右侧扁而短。头部较大,在头顶上有冠状或像盔甲一样的皮褶,鼻吻的端部生有2一3只角。在它的腹部和背部都披有并排的颗粒状的装饰鳞。
第2个回答  2019-12-10
古代的僻役又叫衙役呀!现在有点儿公务员。现在有点儿公务员。
第3个回答  2019-12-10
避役就是变色龙,它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头上长角,身上有“刺”,人们常常把它当作“怪物”。它的体长为30厘米左右。身体左右侧扁而短。头部较大,在头顶上有冠状或像盔甲一样的皮褶,鼻吻的端部生有2一3只角。
第4个回答  2019-12-10
指的是杜甫为躲避战争一年之内四次迁徙
回顾这一年,《发同谷》诗里有一句总结:“一岁四行役”,赵次公注说:“一岁之中,自东都而趋华,自华而居秦,而赴同谷,自同谷而赴剑南。为四度行役也。”可以说这是他艰苦奔波的一年,也是他思想变化最大的一年,更是诗歌创作空前
原文如下“
.杜甫也就在东京兵荒马乱中,经新安、石壕、潼关,回到华州。一路上目睹官吏们不顾百姓死活,处处强迫征兵拉夫,只听见妇孺老弱在倾诉、啼哭,同时他也看到不少人民积极支援官军。这一次途中见闻,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写成了六首“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组诗,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的不朽名作。这六首诗不仅写出人民为战争付出的代价,而且写出人民奋不顾身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回到华州,旱灾的威胁就开始了:“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老百姓在天灾加战争负担双重压迫下毫无活路,杜甫这个小官也一筹莫展,这年七月,他只得弃官不做,带着家小远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另谋生路。他弃官的原因不止是逃荒。自从九节度之师溃败以来,杜甫已经看出肃宗小朝廷已经无法容纳正言谠论,纲纪已乱,“庸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杜甫到秦州曾打算在东柯谷、西枝村寻觅一块隐居之地,但是这个羌胡杂居,吐蕃势力又不断扩张的地方,他无法久住下去。不过在秦州居留的三个多月中,却在他的诗卷中增加了不少边塞题材的新作。例如:“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民有万家。”(《秦州杂诗》)“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寓目》)到十月,杜甫怀着“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的念头,又领着全家南下同谷(今甘肃成县)了。可是奔波了几十天,到同谷后,竟陷入饥寒交迫的绝境。这种种惨痛经历都写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里。在同谷住了一个多月,又在十二月一日起程赴成都。从秦州到同谷、又从同谷到成都这两段路程中,杜甫曾有计划地写了二十四首纪行诗,每段十二首,记述了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山川胜迹的真实面貌。前段十二首记述陇西到陇南山川中,《青阳峡》的高峰深谷最为突出。而后段十二首写跨越陇、秦、蜀三省的奇山大川,更胜前段。写同谷东南的《木皮岭》,他惊叹:“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到嘉陵江上的《水会渡》,则见:“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篙师暗理楫,歌笑轻波澜。”而汉中略阳县的《飞仙阁》,竟是:“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到川陕交界的《五盘》:“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居。”入川以后,更见《剑门》:“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塘倚,刻画城阁状。一夫怒临夫,百万未可傍。”显出了无比雄奇的山势。回顾这一年,《发同谷》诗里有一句总结:“一岁四行役”,赵次公注说:“一岁之中,自东都而趋华,自华而居秦,而赴同谷,自同谷而赴剑南。为四度行役也。”可以说这是他艰苦奔波的一年,也是他思想变化最大的一年,更是诗歌创作空前丰收的一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