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如题所述

音乐学专业的办学,定位在培养具有音乐学各主要学科的系统知识、基本学术素养,并掌握相应音乐表演技能的一般应用型人才与一定比例的研究型专业人才。完成这一系统学业的学生,将能适应专业研究部门、高等或中等专业院校及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广播电视、出版机构、文化机关、文艺行业的组织管理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为那些有志于进入更高学业阶段的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在校学生的学业,主要涉及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音乐学各主要学科的系统知识、学术理论与治学方法、各种文体的写作、社会调查等方面。在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浏览中外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着重发展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学术能力与表达能力。此外,为适应社会文化工作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要,还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应对日后工作时所必需的,诸如: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拓展能力、社交与协调能力。
1.主要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第一学年:乐理、视唱练耳、钢琴、音乐学概论、中国民歌、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学文体与写作、民族器乐概论、大学语文等。
第二学年:视唱练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声、西方传统曲式学、戏曲与曲艺等。
第三学年:专题理论研究(专业个别课)、西方音乐史、音乐学分析、复调技法与作品分析、音乐心理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
第四学年:专题理论研究(专业个别课——学位论文写作)。
2.课程特色
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围绕专业主干课程而设计的两个课程结构模块,一是音乐形态学层面的专业基础课系列;一是分别着眼于感性认识与外围人文学科素养的选修课系列。
在专业基础课中,我们特别强调音乐形态分析能力的训练。为适应音乐学专业的特点,《西方传统曲式学》、《复调技法与分析》两课都由我们系的教师(作曲专业毕业,研究方向都在音乐学范畴)承担,其目的在于对音乐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引入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其好处在于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并向他们提供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方法。再就是通过这些体现多学科渗透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一种综合分析能力,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树立音乐本体意识,以克服史论学科研习上脱离音乐技术形态的偏差。
此外,我们还开设了多种配合上述主干课的选修课,如:中国民歌模唱、戏曲曲艺模唱两课是为概论性的主干课补充感性方面的积累;歌剧名作、交响乐名作、音乐名作欣赏等课,则为两部音乐史作感性层面的补充;逻辑学课则为学生的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提供思辨训练;古希腊哲学、德国哲学、诗化哲学、东西方文化比较、中外文学名作选读、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等课则为学生拓宽专业视野,补充各种必需的人文知识。以提高它们的整体素养。
3.教学特色
作为专业个别课的《专题理论研究》,我们从第三学年(三年级)开始为每一学生安排了指定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在这两年的个别课中,第一学期为教师与学生的磨合阶段,教师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交谈,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意向,进而引导他们进行有特定目的的广泛阅读,并通过一系列的不同文体写作训练他们的文字,掌握写作的学术规范,此外,期末让学生提交一篇10000字以上的期末论文,并在系里组织的“期末论文陈述”活动中扼要地介绍自己的论文,由系里集体评定,作为该学期的主科成绩。第二学期写作量逐步增大,也提交期末论文并在报告会上陈述。此外,第二学期末要求学生提交一个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经系里集体讨论,帮助学生确题。第二年(四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材料,与阅读材料,修订写作提纲,并开始指导学生写作,每周检查写作情况,并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期末仍然要提交一篇期末论文(可以是毕业论文中的某个单元部分)。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在4月底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5月初指导教师为之通读,并提出修改意见。5月底,毕业生进行论文答辩,由全体教师评定成绩。毕业论文的规模要求不少于一万字。毕业论文都有指导教师鉴定与系鉴定文书。
在两年的个别课指导过程中,学生除了指定教师外,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可以临时跟从其他教师学习。事实上,在授课中,我们更多的是利用系内教师多学科、多专长、人际关系融洽这一有利条件,实现交叉授课。就像《音乐学概论》授课一样,由多位研究领域不同的教师分段承担。
这种教学方式,其长处在于指导教师有一个连贯的时间,引导与帮助学生从广泛阅读到初步选题,再经过第二轮深入阅读与确题、写出提纲到实施写作。这样一个完整的长时段的跟踪过程,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如何面对特定课题的方法模式,使之积累研究经验,进而有助于他们日后的独立操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