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莱叶·卡尔·西奥多的创作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诺言》德莱叶在Nordisk公司的工作范围很广,从剪辑、编剧到技术指导。剪辑部的工作使他获益匪浅,后来他成了该部门的主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问及是否有意执导一部电影。德莱叶欣然接受了,他将KarlEmilFranzos的小说改编为一部老式情节剧—— 《审判长》。
德莱叶是以他的第七部长片《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引起兴业制片厂注意的,这部影片1925年在法国轰动上映,大获成功。兴业和德莱叶签下优厚合约,允诺他随心所欲地自主拍片。摆在德莱叶面前可供选择的有几个历史题材,包括法国著名的梅第奇王太后和玛丽·安托万王后的几个故事,但德莱叶最终选择了数年前被罗马天主教廷平反的“圣女贞德”。
追求完美的德莱叶对待任何细节都十分严苛,他钻进故纸堆里深研中世纪的历史知识,影片所用道具、服装的设计、场景的搭建是一个冗长的过程,剧组的美工师是凭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名扬天下的赫曼·沃姆(Hermann Warm),沃姆为《圣女贞德》(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建造的缩微城堡景观大概是当时欧洲最巨大、最奢侈的布景。外墙坚固厚实,需要支撑浩繁的照明设备及工作人员,内墙是装在轨道上可以灵活移动的。《圣女贞德》最后耗资近1000万法郎,成为当时法国最昂贵的影片之一。
德莱叶在片中采用的手法大胆,最著名的便是贞德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导演后来陈述自己对人脸的迷恋,认为电影中需要对脸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十分夸张的摄影角度和超快剪辑,平均每个镜头只有4秒钟,远远超过那个年代的平均程度。这些技术上的特别处理把贞德从彷徨恐惧到慷慨负难的心理演变外化,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女英雄真实的灵魂。
然而,种种因素造成了《圣女贞德》的票房大败。虽然事实上德莱叶并没有想花千万法郎拍一部所谓的“艺术片”,但在发行上却被定位为曲高和寡的艺术片。从商业上看,在无声电影时代的末期花费巨资拍默片本就是错误的投资行为(影片开拍时好莱坞还没有发明有声技术),虽说刚刚诞生的有声片还极不成熟,但却一下子吸引了所有观众的兴趣,默片走向衰亡已然是不可抗拒的趋势。再加上有评论家鼓噪丹麦人不可能拍好法国的民族英雄,最终《圣女贞德》的票房收入非常惨淡。
兴业制片厂同时承受着《拿破仑》和《圣女贞德》两部巨片的失败,与德莱叶的片约刚刚履行一部,就无力再继续下去。
20年代末风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在随后的几年影响了德莱叶,这类影片往往打着艺术探索的旗号,根本难以从市场上收回投资,所以创作者都需要自筹资金,像让·考克多和雷内·克莱尔的背后都有贵族世家支持。德莱叶找到一个狂热爱好电影的贵族尼古拉斯·德·冈兹堡男爵投了一小笔钱,拍摄带有超现实色彩的《吸血鬼》(Vampyr)。
各种吸血鬼故事在欧洲流传上百年,德莱叶的影片主要是基于作家勒法努(Sheridan Le Fanu)的小说《吸血鬼卡米拉》(Carmilla)改编。为了改变《圣女贞德》“失败”的风格和避免被人讥笑为“圣徒导演”,德莱叶在《吸血鬼》(Vampyr)里完全放弃了大特写、快速剪辑的热烈风格,更加偏向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片中贯穿的情绪也变得冷静、疏离。
投资人冈兹堡男爵同时担纲主角,其他演员也多为业余,和《圣女贞德》一样,拍摄又持续了足足一年。名义上这是德莱叶的第一部有声片——实际上采用的还是默片形式,除了少数地方出现了几次口齿不清的对话。由于影片是德国投资,在法国拍摄,为了兼顾各方,必须拍英语、德语、法语三个不同语言的版本。不可能找到那么多同时掌握了这三门语言的演员,所以这也是尽可能减少开口说话的原因之一。《吸血鬼》一片当然是后期配音,一旦有演员讲话的场景,都会一式一样拍上三遍,为的是模拟三种语言发音的口形。
从《圣女贞德》到《吸血鬼》,为德莱叶掌镜的一直是鲁道夫·马特(Rudolph Mate)。《吸血鬼》大部分时间仍采用德莱叶擅长的室内剧形式,少量外景一律在清晨薄雾笼罩下拍摄,这为画面带来了特殊的朦胧灰暗效果,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影片开场,喜欢探究神秘文化的艾伦·格雷四处漫游,走到一家旅店投宿,这组镜头在拍摄时间上也是最早,摄影师马特在灯光上的失误却成就了一段影史佳话。观看样片的时候,德莱叶发现这段戏发灰的色调正是他追求的理想状态,按理说,正常情况反而是拍不出这样效果的,他和马特决定将错就错,每次都在摄影机镜头的上方挂上一盏蒙上黑纱的灯,就这样一路拍了下来,真是“弄拙成巧”。
影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段落是对主人公噩梦的描绘,可以说德莱叶使电影观念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