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要采用哪些教学策略

如题所述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正重视科学课程
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的科学课程不属于学生与学校认定的主要课程,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就造成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
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要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
二、认真制定教学目标
开设科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见识,了解生理、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一些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只满足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如何让学生得到较大的收获,提升他们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仔细斟酌,制定合适的目标。
例如我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脑》一课时,刚开始制定的目标是以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为主要目标,但是在深入探究后,发现学习大脑的知识要想讲透不容易,也必然会涉及许多科学名词和抽象的概念,而认识大脑及大脑的功能是为学生理解如何科学用脑提供科学依据,学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学用脑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纠正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上一些错误观念,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后知道如何科学用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开发大脑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初步认识大脑的结构特点。2、了解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3、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认识大脑的主要功能,体验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4、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和保护大脑的方法。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与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置让教学这堂课程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为课的目标服务。环节需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预设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大脑》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我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
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我们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四、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的电路》一课,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我没有简单的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五、大力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实效性。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要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适当时可以交谈、书信、家长签字的形式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尽量设计些简单易行图表式的记录单,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让学生出彩,让课堂精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