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卧看牵牛织女星学到了哪些天文知识

如题所述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对牵牛星和织女星以及相关的天文知识的介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宇宙空间,从而激发起我们探索宇宙空间的兴趣;暗含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点哲理思考。文题是引用杜牧的《秋夕》诗的结尾句。目的在于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这种命题方法多为科普文章所采用。题目也表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文章开始引用杜牧的诗是题记,诗下面的内容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引用东西方的传说,引入说明对象牵牛星和织女星。

  第二部分:(4~9段)用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有关牵牛、织女星和其他天文知识,这几段文字,由近及远,有条有理,如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等等。作者以四个设问句开头,再回答提出的问题,层次分明。

  第一个设问句:“那么牛郎在哪里呢?”这一句承上启下,上承第3段解释杜牧的诗提到的织女星,下启第4段,在这一段,行文逻辑自然该说说牛郎星。

  第5段又将牛郎织女星放在一起来谈,告诉读者两颗星距离之遥远。由距离的遥远自然提到下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光年呢?”第6、7段作者列数据,打比方,告诉读者关于光年的知识和恒星运动速度问题。

  第三个设问是“那白蒙蒙的银河是什么呢?”告诉读者关于银河系的有关知识。

  第四个问题是“那么银河系之外是什么呢?”告诉读者银河系外还有河外星系。

  四个问题由谈牛郎星说开去,涉及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天文知识,在空间上构成由近及远的关系,沿着人们观察天空的视线方向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10段)。介绍了作者由对牵牛、织女星的科学探讨,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说明宇宙之广阔,人类之藐小。虽然相对于大自然博大的时空而言,人类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但人类却能发现和掌握比自身大得多的自然规律和法则,甚至能加以利用,使它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

3、问题探究
(1)作者说明牵牛星、织女星和天文学知识,为什么先从杜牧的《秋夕》诗和中西方有关传说写起?

  文章去掉神话传说的内容也可以独立成文,但加上形象生动的神话传说的介绍,能使读者增添阅读兴味,增长文学知识,还能引起人们探求事实真相的渴望。前部分说明人们对牵牛织女星无法获得真知,只能编些故事,到后来才有了科学的说明。尽管认识牵牛织女星的过程是漫长的,但人们终究认识了它。因此,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反映人们认识事物的进程,同时,也使文章显得完整:介绍神话传说,说明科学知识,概述人生思考。

(2)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的特点?
  这是一篇以介绍天文知识为主的科普文章,文中还写到了与此有关的一些文学内容,这样写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如:以诗引文,让人在诗的意境里,顺着宫女卧视的目光,仰看清浅银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对西洋人关于织女星传说及其名画的叙述,极为生动形象;中国关于织女星的传说,想像奇特而合乎情理,在神的世界里反映人间的情感;对杜牧诗的解说是现实中的人借用神话传说表达心境。

(3)根据题目,文章应说明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天文知识,为什么还要说到光年、星球无数、恒星移动、银河系等天文知识呢?

文章在说明两颗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时,还说明了光年,距离太阳几万光年的星不计其数,牵牛星、织女星都在移动;银河是隔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天体,要说明牵牛星、织女星,也就自然要说明银河。在说明银河时,还说明了银河系及其外银河系。这些都是为了说明:“这两颗星永远没有相遇的机会。”

(4)究竟应怎样理解“凭这点高明处,我们就不必叹息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了”这句话?

  这一部分,引用苏轼赋文名句,很有文学色彩。个体的人与宇宙相比,生命和智慧有限,实在渺小,但人类的智慧,却可以穿越时空,研究宇宙,探求其奥秘,这是人类的高明之处。只要无数个体的人,世世代代研究宇宙,就会让大自然造福人类。因此,作者最后一句话是在勉励读者爱科学、学科学。

(5)在介绍天文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①下定义。如对光年、河外星系的定义;②举例子。例如“从成都到重庆有450千米,我们步行的话,每天走60千米,因此说从成都到重庆有七天半路程。”③打比方。以比喻来形象地说明银河,避免了深奥枯燥。如:“这银河像一个扁平的车轮,直径约八万多光年,而正像车轮一样在旋转着……”④列数字。确数和约数的准确运用,十分严密、准确。⑤做比较。如: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9倍有余。这些方法的运用,把看似深奥的天体知识解说得浅显易懂,使我们易于了解和接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