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积累及其解释100个

成语积累及其解释100个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4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0、【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1、【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5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3、【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54、【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6、【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7、【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58、【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9、【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6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6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5、【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6、【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67、【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6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0、【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71、【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7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73、【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75、【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6、【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7、【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78、【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9、【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80、【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
81、【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2、【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5、【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86、六尺之孤:《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应该达到这种地步,把年幼的孤儿托附给你,而你能使对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87、察言观色:《论语。颜渊》洞悉对方的言谈,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88、风行草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於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
89、非礼勿视:《论语•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90、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91、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幼苗虽然发芽,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但却不结果实。喻人人称其神童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变得平庸无能)
92、功亏一篑:《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93、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於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94、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95、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万古坚贞,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96、行不由径:《论语•雍也》选择捷径的人,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走头无路。
97、箪食瓢饮: 《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形容颜回饮食简单安贫乐道。)
98、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於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99、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00、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28
【诲人不倦】从不厌倦,多用于赞美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从不厌倦。
【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赞美教师为学生用心的艰苦。
【德高望重】赞美教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至圣先师】形容教师德高望重。
【不悱不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得意门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公门桃李】尊称老师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高业弟子】学业优异的学生。
【高足弟子】成绩优异的学生。
【满城桃李】比喻学生很多。
【门墙桃李】称他人的学生。
【门生故旧】指学生和旧友。
【门生故吏】指学生和老部下。
【立雪程门】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入室弟子】指学问技能得师传达到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
【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
【桃李遍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桃李门墙】指他人的学生或所栽培的后辈。
【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悮人子弟】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宫墙重仞】比喻老师学识渊博,不可能一下接触到。
【减师半德】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
【经师人师】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老师。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
【教无常师】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老手宿儒】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良师诤友】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冰寒于水】指后来居上。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青蓝冰水】“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圣人无常师】比喻无论是谁,只要有长处,就向他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师严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09
一五一十、三心二意、一心一意。
第3个回答  2016-10-29
成语大全
第4个回答  2020-01-04
诲人不倦】从不厌倦,多用于赞美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从不厌倦。
【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赞美教师为学生用心的艰苦。
【德高望重】赞美教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至圣先师】形容教师德高望重。
【不悱不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得意门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公门桃李】尊称老师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高业弟子】学业优异的学生。
【高足弟子】成绩优异的学生。
【满城桃李】比喻学生很多。
【门墙桃李】称他人的学生。
【门生故旧】指学生和旧友。
【门生故吏】指学生和老部下。
【立雪程门】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入室弟子】指学问技能得师传达到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
【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
【桃李遍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桃李门墙】指他人的学生或所栽培的后辈。
【桃李满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悮人子弟】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宫墙重仞】比喻老师学识渊博,不可能一下接触到。
【减师半德】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
【经师人师】指教授经典学术的学者和培养人才品德的老师。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
【教无常师】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老手宿儒】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良师诤友】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冰寒于水】指后来居上。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青蓝冰水】“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圣人无常师】比喻无论是谁,只要有长处,就向他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师严道
查看全部4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2020新生成语大全_起名大全_生辰起名_免费取名字
成语大全,取出高分又好听的姓名,分析姓氏格局,给宝贝取名字,成语大全,自动取名字,为小朋友取得高分吉祥好名,幼儿园改名,伴宝宝快乐成长!
572019-11-08
100个成语积累及其解释。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16、【人之将死,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4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0、【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1、【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5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3、【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54、【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6、【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7、【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58、【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9、【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6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6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5、【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6、【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67、【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6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0、【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71、【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7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73、【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75、【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6、【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7、【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78、【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9、【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80、【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 81、【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2、【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4、【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5、【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86、六尺之孤:《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应该达到这种地步,把年幼的孤儿托附给你,而你能使对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87、察言观色:《论语。颜渊》洞悉对方的言谈,并考察他的动机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88、风行草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加诸於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 89、非礼勿视:《论语•颜渊》对待没有礼貌的人,应当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适应了非礼的事,便会渐渐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90、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尽力克服私欲的诱惑,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适度与社会民众的精神合一,这就是实践仁道的善政。) 91、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幼苗虽然发芽,不抽穗不开花,有的虽已抽穗但却不结果实。喻人人称其神童的人,长大成人后,可能变得平庸无能) 92、功亏一篑:《论语•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笼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93、先难后获:《论语•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总比别人先尝苦头,而对於应得的利益从不斤斤计较,这便是仁者的风度。 94、知者乐水:《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赏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态,他的心灵也如同水一般清莹透澈。 95、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岳的万古坚贞,绝不因一时的利害和荣辱,而动摇自己的意志。 96、行不由径:《论语•雍也》选择捷径的人,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走头无路。 97、箪食瓢饮: 《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形容颜回饮食简单安贫乐道。) 98、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对於己经成为过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说些悔不当初的话。 99、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遇到困惑难解的事情,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或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不件可耻的事。 100、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回也闻一以知十。(形容颜回十分地聪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411 浏览61792019-08-25
常用的100个成语及解释??
1、人迹罕至:罕: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2、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3、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 4、荒草萋萋:形容荒草茂盛的样子。 5、九曲连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6、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7、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鲜:少.为:被. 8、当之无愧: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9、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10、家喻户晓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11、妇孺皆知 :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12、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3、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14、死而后已: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15、燕然勒功:燕然,山名,既今内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 16、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7、兀兀穷年: 辛辛苦苦的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18、沥尽心血: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19、潜心贯注:贯注:集中。全部心思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20、心会神凝: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神情已经领会。 21、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22、一反既往:一:完全;既往:从前。完全与以前相反。 23、慷慨淋漓: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24、气冲斗牛: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25、群蚁排衙:指整齐地排列。衙,衙门。排衙,原指旧时官署陈设依仗,全署属吏依次参拜长官的情况。 26、古典新义:指闻一多对《周易》《诗经》《楚词》等的研究。 27、警报迭起:迭,屡次。这里指国民党当局蓄意杀害闻一多的信号多次出现。 28、知人之明: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29、惹人注目:惹起别人注意。 30、杂乱无章: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31、不见天日: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32、博学多识:博学多才的人,在事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誉,贡献也比一般人要突出。 33、一拍即合:拍:也称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34、寻欢作乐:寻求欢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 35、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36、义愤填膺: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37、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38、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39、参差不齐:参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40、变幻多姿:事物的形式由一种变为另一种,多种多样,姿态万千。 41、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42、离合悲欢:泛指别离、团聚、悲哀、喜悦的种种遭遇和心态。 43、低回婉转:多指曲子轻柔悦耳,曲调多变。 44、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45、浑身解数: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那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 46、高视阔步: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 47、尽态极妍:尽:极好;态:仪态;妍:美丽。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