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经典诵读教学

如题所述

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经典诵读教学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然而我们优秀的文化正在消失,我们的学生很少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光是知识辅导,更是成长的营养。一本书,只要对我们的成长有助益,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在阅读中与它融合、与它交流,使我们获得成长,获得对生命和对生活的最深切的认知与感悟。反之,如果缺乏人类优秀文化的滋养,缺乏健康思想的导引,人生势必在混沌与精神贫乏中度过。我们不能漠视学生精神生活匮乏的现状,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局面。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的阅读。从诵读中我们可以学习前人精心构思,谋篇布局,恰当的表达,优美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
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以语文阅读内容的选择与方法的指导为出发点,开发学生阅读潜能,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美文,欣赏有价值的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真正把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提出“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堂融合的实践探究”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究”是指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学生课内外阅读、写作教学,切实把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起来的实践方法及其效果。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始,以经典诵读为结合点,将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弥补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最终实现以感悟、积累经典文化为特点的诵读式语文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一年的指导,让大部分学生对经典阅读产生兴趣,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经典作品甚至古文的能力。为今后更高层次阅读打下基础。
1、把经典诵读引进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使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起来,构建读书型班级、学校。
2、从经典诵读引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探索一套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教学方法,并尝试推广。形成经验。
五、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传统教育的诸多优势,尝试着寻求合适的途径运用到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2、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3、以经典文章、优秀诗文、格言警句、成语等为教材,研究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方法,创建出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4、将经典诵读课的教学学生课外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精选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文,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合适的方法将古文与现代文融合起来进行教学。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研究法、辅以访谈调查法、观察法。
1、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2、利用校园里的宣传窗建立“诵读专栏”,设固定栏目版块,每月一期,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楼墙面上分别悬挂历代名人画像、警句,举办特色活动图片展,师生作品展等,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3、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学生必须熟背《唐诗宋词》及优秀书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