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感悟怎样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9-03-15
一:
读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沉浸在诗的意境中,我为作者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而感动。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词中最让世人称颂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渐渐西沉,银光泻地;思绪万千,难以入眠。满腔的思念之情引发词人对中秋圆月无限的愁怨:无情之月,何事长向时圆?月亮非人,无所谓有情无情。诗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各奔东西,亲人常难聚首在这“埋怨”之中,饱含诗人思亲的惆怅与伤感。但苏轼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从这种怅恨之中解脱出来,张扬出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他“转念又想”: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乃是世之常理,实难十全十美。苏轼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推已及人:“但愿人长久,千进里共婵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将伤悲思念之情藏在心里,共同来欣赏良宵美景!

读《水调歌头》我感受到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到词人热爱生活,积极奋发的宽大胸襟。

二:
我翻开课本,重读了《水调歌头》一文。这篇课文虽然极为简短,但给我的印象却极深。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透过这几句诗,我似乎看到了苏轼脸上的忧愁,他痛恨朝廷之中那种官官相护、勾心斗角的黑暗生活,又想念七年没见面的弟弟。然而面对这种事情,苏轼并没有怨天尤人,却能把心事托付于明月,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诗句,使后人感慨万千。苏轼这种“不以已悲”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轼不仅具有“不以已悲”的态度,而且还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精神,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发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就是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悲、欢、离、合,月亮同样不会长久完美。这句诗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其实,无论处在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具有这种乐观的态度。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身对待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管处在什么环境,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皆能处处泰然,不因处于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多少文人骚客因逆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唐朝的李贺因受打击,抑郁而终。反观苏轼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的乐观态度。可惜李贺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况且,李贺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沉郁不振,这对社会乃至个人又有何益?

回眸人生,有些人开始渴望天边会有不逝的彩虹,人间会不有散的宴席,追寻着近乎完美的人生。然而现实中,心中的完美往往被太多的逆境所代替,生命中常常夹着唏嘘的叹息。其实,逆境何尝不是一种美呢?它是顺境的一种反面外观,它对顺境,不仅是衬托,更是其意义的说明和解释。

人生的真谛,往往不是寄寓“歌舞升平”的繁华,也非蕴寓“平步青云”的惬意,更不在乎“功成名就”的完美。因为这些,给人太多的表象,从而使人有能忍受逆境的磨练。用一颗平常乐观的心去品尝人生,帮会使用权人生变得丰富多彩。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人是可悲的。我们应该以“不以已悲”的乐观态度去面对逆境,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苏轼所谓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的含义。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结果。我们也应如此,时刻保持“不以已悲”的乐观向上的人生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