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说我爱你人物原型

匪我思存小说《来不及说我爱你》中慕容沣和尹静婉的原型据说是蒋介石和陈洁如,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来不及说我爱你》没有原型,是匪我思存虚构的小说。

内容简介

昔日列车上,为躲避一场严密的搜查,尹静琬地舍命相助慕容沣。原本两条平行线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以为无缘再见的两人,却阴差阳错地重逢。此时的慕容沣是裂土封疆的军阀,只是救夫心切的痴情女子。她动情却又不能,因为已是待嫁女子。

而爱情不分先后,就在静琬新婚前夕,慕容沣宁愿抛下半壁江山带她离去,不畏世俗人言。静琬逃婚弃家,也只因爱他。烽火乱世,枭雄佳人,她随他转战杀场,无惧生死。

是乱世缔结了姻缘,也是乱世成就了毁灭。他可为她弃江山不顾,亦可为江山逼她流落他乡。一纸未婚声明,从此斩断情丝。

多年后再遇,慕容沣已为人夫,静琬已为人妇。旧日情缘难了,以为能再续前缘,怎奈命运的捉弄,最终他永久地痛失挚爱……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慕容沣

字沛林,北地九省督军慕容宸之子,人称慕容四少。在慕容宸去世后,接任承军统帅,实际上是割据北地九省、独揽一方大权的年轻军阀。少年英气、风度翩翩,有天生的军事才能、大将风范。

慕容沣幼时在军中喝狼奶长大,充满狼子野心,立志在乱世中争夺天下,打下一片江山送到心爱的女人面前。亦正亦邪,为了夺取天下,也会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甚至牺牲爱情。

慕容四少浑身散发着大男人的野性和霸气,对女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是他自来放荡不羁,风流成性,从来没有对女人认真过。静琬的出现却冲破了他的防线,他在共度患难里,对静琬动了真情。对于心爱的女子,他流露出了冷酷的外表下,从未有过的情深意重、细致柔情。这段爱情伴随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他后面的政治抉择。

2、尹静琬

南方闺秀,临水照花般的人儿,古都乌池富商尹楚樊之女,自幼接受父亲的中西合璧式的教育,俄国留学归来。性格温婉,娴静,但骨子里却很独立、坚强,带着飞蛾扑火、玉石俱焚一般的浪漫本性。

她原本只想过上安稳平静的一生,却又被强烈的、浪漫的爱情所征服,决然的迎向茫然未知的命运。她明知和慕容四少的爱情会让她身在悬崖,可能毁灭到她的根本,却依然放弃了她原本的所有奔向了他。

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让她伤痕累累,她在经历过刻骨铭心的创痛之后,渐渐的从小情小爱的苦厄中解脱了出来,看到了更开阔的身外的世界,渐渐成长为乱世中胸怀天下的新女性。在慕容四少落魄之后,她却选择了回到他的身边,和他一起归隐田园,过清贫的日子。

静琬身上体现的,是民国奇女子的成长史,是从爱恨交织到恩仇泯灭的恬淡心境,她是乱世里一枝亭亭的兰花,幽香绵长。

3、许建璋

平静、谦和,性格温柔的南方公子。家中父亲早亡,只剩老母弱弟,他作为长子,很早就担起了操持家业的重担,主持许家上下的生意。许家的生意以药材运输为主,可是偶尔也暗地偷运一些违禁物资,导致了后来的一场牢狱之灾,改变了他的一生。

许建璋和静琬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原本两个人已有婚约,应该可以过上安稳的一生,结婚、生子,过富裕殷实、与世无争的生活。可是婚礼当日,静琬却为慕容沣私奔了。

夺妻之恨令许建璋改变了性情,成为了一个心机深重,仇恨满腹的人,他决心不择手段的壮大自己的力量,直到有朝一日,可以拆散慕容沣和静琬,置慕容四少于死地。

然而,几年后,在火车站的月台,许建璋却见到了多年未见的静琬,那些遥远的温柔的记忆又回来找他了,他就这样倒在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暗杀行动中。一切都只源于对她的爱,这一路却已走得面目全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9
  据传陈洁如原籍苏州,自幼居住上海,当过艺妓,可见其家境贫寒。经过蒋介石坚持不懈的追求,二人结合,也曾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生活。但蒋为了政治需求,同宋美龄结合,诱骗陈洁如远赴美国留学五年。二人离婚后,常有书信往来,一度曾旧情复燃。陈洁如终生未育,只有一养女瑶光,后移居香港,于1971年1月21日孤独地死去。

  陈洁如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之前的夫人,也是继元配毛福梅和侧室姚冶诚之后的又一伴侣。蒋介石于1922年和陈洁如结婚,1927年离婚,前后共同生活了6年。有一种说法认为陈洁如原籍苏州,自幼居住上海,受过中等教育,会讲俄语,当过小学教员,做过护士,又在长三堂子当过高级艺妓。其家世无从稽考,但从当艺妓一事可以推测家境定有难处,或很贫穷,或先是有钱人家,后家道中落。长三堂子属于高级妓院,堂规很严,对姑娘们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相貌漂亮,而且须懂得款待花钱的阔少,还要掌握点弹拉演唱的技艺,即色艺双全。陈洁如高高的身材,大眼睛,高鼻梁,面目清秀,为人谦和,又擅长琴棋,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在妓院姑娘中也是比较红的。据《陈洁如回忆录》记载:陈洁如原籍镇海,通称宁波,乳名阿凤,她父亲是一位纸商,经营很多地产手工艺品;母亲来自苏州,姓吴。陈洁如的母亲对她的性教育较早,让她当心男人,保持处女的贞操。陈洁如对母亲的话谨记在心,因此,说她是妓女的说法不成立。过去都认为,本世纪20年代初的蒋介石尚未发迹,只是浪迹江湖。赚钱之余,逛逛长三堂子,寻求声色之娱,填补身心空虚。在那里,邂逅陈洁如。这种说法看来根据也不足。据《陈洁如回忆录》说,蒋介石遇到陈洁如是在张静江家中。因为陈洁如的好友朱逸民嫁给张静江做续弦,陈洁如常常去看望她。1919年暑假的一天,孙中山和蒋介石、戴季陶看望张静江,在张府陈洁如首次遇到蒋介石。陈洁如当时才13岁。蒋介石对陈洁如很感兴趣,在张家大门口等着陈洁如并要陈的地址以便去看望她。陈洁如故意说错自己的地址,但蒋是个有心计的人,居然找到了陈的家。在陈洁如母亲的干预下,蒋介石没能和陈洁如交上朋友。也许是对自己14岁初婚的联想,蒋介石竟对陈一见钟情,一次在张家狭路相逢,蒋介石逼着陈洁如表态。陈终于答应和蒋约会,但第一次约会蒋把陈带到一家包好的旅馆房间,陈十分恐惧,夺门逃走。此后蒋不断给陈打电话使她心神不宁。蒋介石向陈洁如明释妻妾情况,发誓永不负心。蒋介石又说:“我定将用我的鲜血,为你写下一张永爱不休的誓书。”陈洁如害怕得连声大叫:“请———请将那把刀放下———我相信你———只要你放下刀!”就这样,陈洁如向蒋介石交出自己的一颗心。

  陈洁如母亲认为她应当尽到为母的职责,依循正常仪式,完成陈洁如的婚礼大事,于是先举行订婚仪式,由蒋陈两家交换礼物,另在精美的红帖上填写订婚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其他项目。这就使蒋介石和陈洁如合为一体,不能改悔。订婚翌日他们坐在南京路一家巧克力店中吃点心,蒋介石对陈洁如说:“陈凤是你的乳名,应当只供你母亲使用。依照中国礼节,乳名是不宜给朋友叫的。因此,我已为你选了一个新名字,我想它恰合你的性格。这个名字是‘洁如’,意思是‘如同纯洁’或‘如同未受世间污染’。在我看来,你真是纯洁无瑕的。你喜欢它吗?看这里!”他即打开一个纸包,取出他自己的一帧照片,照片上将“陈洁如”三字显著地写在他自己的左侧。蒋陈的结婚典礼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楼大东旅馆的大宴客厅内举行。当年这里是举办正式结婚典礼的最常用场所之一。蒋陈的婚礼是半西半中式的。蒋介石送给陈洁如的礼物是一张明信片大小的柯达照相机,陈洁如送给他的是一只Waltham牌金质怀表,带有金链。陈洁如没有采用白缎或红缎,而采用了镶金银花的淡粉色的结婚礼服;头发上戴着珍珠头饰。蒋介石穿一身深蓝色长袍,外罩黑缎马褂。宽敞的婚礼大厅里挂着镶有彩龙的大幅红绸喜幛,显得喜气洋洋。大厅入口处横悬着四盏很大的红灯笼。大厅屋顶上也悬垂很多大型的绘花纱灯,而屋顶中央还有一具色彩绚丽的装饰用“翠鸟”(Kingfisterbird)大吊灯。厅内到处摆设很多盆鲜花和绿色的棕榈。据陈洁如回忆说:“婚礼仪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结婚证书上用印,以确认这种现代式中国婚姻;这仪式要在大厅一端的一大礼桌旁举行。第二部分是在对面另一端的供案前,象征式地祭拜天地祖宗。午夜到了,这场婚礼喜事终于结束,大家已该休息了。陈洁如坐在房中,没有说话。蒋介石过去亲手锁了房门,然后就将她抱在怀中,她身中的血似乎一下咚咚作响起来。她能感觉到心脏在重重地敲击她的胸口。她站在那里,就像一条贴附在墙上的藤枝。她眼睛半闭着,毫不设防地等他。他以一种快乐的口气,向她低声说:“现在你已是我亲爱的妻子了,世界上惟一的爱人!噢,亲爱的!除你之外,我永远不会爱上别的女人。这是我郑重的承诺。”

  婚后第三天,蒋介石和陈洁如依照中国传统,去拜望陈洁如母亲,带着一批礼物。下午3时半左右,抵达了溪口。下轿时,陈洁如看见在一座很大的老式房屋的门前,立着位略矮的温雅妇人,蒋介石忙向她介绍说,她就是原配毛福梅。陈洁如见过她,快快梳洗一下,换上较为正式的服装,去祭拜仪式。

  1922年,正当蒋、陈在溪口度蜜月的时候,蒋介石接到孙中山要他速返广州的电报。陈洁如含泪向毛福梅道别,和蒋介石乘船去上海。在上海,陈洁如第一次见到蒋经国。因此,蒋经国称陈洁如为“上海妈妈”。蒋经国十多岁和蒋纬国一起到上海,先后就读于万竹小学和浦东中学,陈洁如对蒋经国特别钟爱,视同己出。蒋纬国有时也去陈氏住处,称她为“庶母”。在这以后的几年中,每逢蒋介石从广州回到家乡时,总是带着陈洁如。她同时以秘书的身份,随侍左右。毛福梅以不变应万变,对陈洁如也十分礼让。陈洁如是个知书识礼的人,对毛福梅很尊敬,对孩子也很疼爱,不时买些衣物玩具馈送。于是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位陈家姆妈。1923年2月18日,蒋介石接到孙中山从香港发来任命他为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的函件,于4月20日抵广州,同年8月14日,蒋介石率团去苏联访问,蒋本来极力劝陈陪他去,因陈拒绝去苏联,蒋只好写信倾诉衷情。蒋回国后回奉化写出访报告,翌年就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这时,蒋、陈才有一个安定的家。毛氏和姚氏都在冷宫,而陈洁如独享夫人的风光。

  早在蒋、陈打得火热之际,蒋“在国父宅中”,认识了宋美龄,得陇望蜀,心猿意马,见异思迁,当时早有人责蒋“好色”。用中国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蒋介石的行为不仅确乎为道学先生所鄙夷,也为普通老百姓所不齿。然而,蒋为宋倾倒,并非因姿色迷人那么简单。蒋、宋联姻的原因,蒋介石主要出于政治的动机。蒋介石为了达到稳住陈洁如,不让她干扰自己大事的苦心,在1926年的夏季曾在孔祥熙宅安排“鸽子宴”请陈洁如和宋家姐妹见面,由宋霭龄吹风,试图让宋美龄取代陈洁如的地位。1926年当蒋介石在南昌再度陷入困境之时,宋霭龄为了孔宋利益,向蒋再次献计娶宋美龄为妻,以争取西方支援。蒋只好将这桩政治婚姻告诉陈洁如,陈洁如差点昏过去,一时说不出话。蒋花言巧语让陈出洋进修5年,回来再说,否则,蒋以死相胁。在蒋的花言巧语下,陈洁如只好表示退让。陈洁如和蒋介石破裂,是1927年8月,蒋东渡日本前夕。8月1日晨,蒋单独来到陈洁如母亲家,以作告别。蒋让陈与张静江女儿一起坐船去美国。陈洁如开始不答应,蒋苦苦恳求,以5年为限。蒋介石说:“洁如,你必须远去美国,这是宋霭龄的条件之一。洁如,我明知这样做是过分了,但你如留在上海,这个全盘交易就会告吹。你还不了解我的苦心吗?”在陈洁如母亲的斡旋下,蒋介石发誓以5年为限,必定恢复与洁如的婚姻关系,否则天打雷劈,放逐海外,永不回来。就这样,蒋介石为了政治目的,下定决心,和陈洁如一刀两断,好和宋美龄结为夫妻。蒋陈婚姻,只有6年时间,大部分岁月在南方的广州度过。他们的关系开始于上海,亦结束于上海。1927年8月19日,陈洁如在张静江女儿黛瑞莎和海伦陪同下,乘杰克逊总统号轮船去美国。船到日本神户时,日报还登“蒋夫人搭轮赴美”的新闻。但当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无线电广播了上海各报刊载的《蒋中正启事》:“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函质疑者,因未及启蒙复,特此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两氏,本无婚约,现在与中正脱离关系。现除家有二子孙,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特此奉复。”陈洁如听后如晴天霹雳,痛不欲生,几次要跳海,均被护送者劝阻。陈洁如到美国后,许多记者一度尾随,企图挖掘新闻,陈洁如一行以“无可奉告”搪塞。陈洁如与蒋介石离婚后,杜月笙曾送她一笔巨款。因此,她出国后,物质生活不成问题。她完全可以走一般女人的道路,找一个合适的男人,在国外安安稳稳地过上家庭主妇的生活,然而,陈洁如没有走这条路。此后,她终身未再嫁人,以全副精力深造,留美5年多,苦修英文、养蜂和园艺,并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陈洁如和蒋介石没有生育。有一次何香凝与陈洁如同去广州平民医院,遇到一位萧姓侨眷产妇,她前八胎均为女孩,这次第九胎又生女婴,便打算送人。何、陈看到那婴儿后均极喜爱。其后陈洁如征得蒋介石同意,就抱回家来了,取名“陪陪”,既与英语“婴儿”(baby)同音,又希望她能带来一个弟弟做陪伴。“陪陪”后来由蒋介石取名瑶光,蒋介石、陈洁如离婚后,瑶光随其养母改姓陈。

  1933年,陈洁如回到上海。赴美时,陈洁如把养女交给母亲抚养。重回上海,对她来说,会勾起对心酸的往事的联想,但亲人在这里,她还是回来了。她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她给蒋介石写过几封信,蒋介石批给她5万元钱。

  陈去美国,瑶光在外祖母抚育下长大成人。抗战爆发,她还不满20岁,就嫁给一个姓安的朝鲜人,生育两子。安后来不知去向。瑶光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国民党第三方面军主任秘书胡静如的夫人周安琪系瑶光女友,对她母子处境深表同情。由周安琪介绍,1946年瑶光与该军少将参谋兼《改造日报》社社长陆久之结婚,生有一女。陈洁如很赏识这个女婿,特将珍藏多年的一块蒋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苏联顾问鲍罗廷赠给蒋的金壳怀表送给陆久之为见面礼。

  1971年,陈洁如在香港病故,陈瑶光获准携女儿赴港奔丧,从此定居香港。1983年9月,适逢陈瑶光60诞辰,陆久之赴港探亲。妻子劝他留下,他没有同意,只住两个月便不告而别,悄悄地返回上海。陆久之现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市政协委员、老年旅游公司董事长。此外,还与国内外进步人士创办了《海外侨胞》,担任总监之职。

  毫无疑问,没有宋美龄的介入,陈、蒋婚变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有人说,蒋介石向宋美龄寻求爱情,实际也是向她争取政治支援。蒋介石实际上对前妻陈洁如感情颇深,直至与宋美龄结婚很久以后;但为了政治的需要,他抛弃了她。据美国席格勒夫所著的《宋家王朝》一书指出,宋美龄不满蒋介石继续与其前妻陈洁如来往,愤而于1944年6月偕大姐宋霭龄、外甥孔令杰等人避居巴西。书中写道:重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蒋介石婚变的消息。现在大家都认为,蒋介石已经另结新欢,因此他和夫人的关系———最低程度———呈现紧张的局面。无风不起浪,这件传闻绝非空穴来风。一般来说,像这种有关政治领导人私生活的闲言闲语,并不被认为关于政治报道的范围,但这次则是一个例外,因为故事主角是中国的独裁者,而且他和太太娘家的关系又是那么重要,蒋宋两家的关系,已经因蒋介石和宋子文的不睦而疏远。如果天性高傲严肃的蒋夫人公开与丈夫决裂,整个王朝就会分崩离析,将对中国海内外产生严重的影响。即使目前婚变的消息流传到国外,这也是迟早的事,也将严重打击蒋介石伉俪的声望。蒋夫人现在只是叫蒋介石为“那个男人”。有一天,蒋夫人进蒋介石的房间,发现床下有一双高跟鞋,就丢到窗外,击中一名侍卫的脑袋……有一次,蒋介石连续四天不接见访客,因为在一次吵架中,他被夫人用花瓶打中头部,青一块紫一块地不成模样……不管怎样,大部分观察家却相信,权力对宋家太重要了(但蒋夫人是个例外,孔祥熙却格外重视),所以他们会尽一切力量去防止公开决裂,她会咽下她的高傲,忍气吞声。这些传言倒并非空穴来风。原来绯闻中神秘“陈小姐”就是陈洁如。陈自美返国后一直在上海隐居。抗战爆发,上海被日军占领。一天陈洁如在街上偶然遇到已做了汉奸的汪精卫太太陈璧君。陈洁如为摆脱其拉她出任伪职的纠缠,只身秘密离开上海,辗转到了战时陪都重庆,被蒋介石安排在盟兄吴忠信的家里,蒋经常去探望而旧情复燃。由此看来,蒋介石对陈洁如从未绝情,他们的婚姻只是由于政治需要而中断。

  上海解放后,陈洁如被邀为上海市卢湾区政协委员。1961年陈洁如获得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去香港定居,改名“陈璐”。蒋经国闻悉后,特为她在九龙窝打老道买了一套宽敞的豪华公寓,赠给“上海姆妈”作为养老的安乐窝。1962年,蒋介石75岁时,曾派戴季陶之子戴安国秘密送一封亲笔信给陈洁如,信中说:“曩昔风雨同舟的日子里,所受照拂,未尝须臾去怀。”1967年,她在唐德刚教授与蒋介石的英文教师李时敏的协助下,完成自传稿,纽约一家出版公司有意出版。但蒋家出钱收买,该书未得问世。

  1971年2月21日陈洁如在香港寓所中风去世,享年65岁。临终前她在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中道出了心中长期的积郁:“30多年来,我的委屈惟君知之,然而为了保持君等国家荣誉,我一直忍受着最大的自我牺牲……”陈的骨灰被送回美国安葬,异乡孤茔,正和她生前一样,无人关心,在寂寞中来,亦在寂寞中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7-03
我觉得应是张学良与赵四更贴切。
第3个回答  2009-03-15
陈洁如(1905年—1971年1月21日)是蒋介石的妻子,蒋后来为与宋美龄结婚而将其遗弃。
陈洁如祖籍宁波,出生于上海,家境宽裕,她的父亲陈学方是经营纸业的商人,母亲是苏州人。
陈洁如原名陈凤,家人称其阿凤,婚后蒋介石为她改名为洁如。1906年出生在镇海老家,自小随父亲到了上海,住在西藏路33号。陈洁如在12岁的时候被母亲送入位于海宁路的蔡元培创办的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就读,在那里与巨商张静江续弦的朱逸民女士和他的几个女儿成为好友,并经常去张家做客。1919年时,陈洁如在张家做客时,偶然见到了来访的孙中山和蒋介石,蒋对她一见钟情,并展开热烈追求,陈洁如不知所措,但后来对蒋逐渐有了好感。陈洁如的母亲在请人调查后却发现蒋介石已经有一妻一妾,并且没有正当的职业,于是拒绝了蒋的求婚。蒋介石则通过张静江和孙中山的关系,继续向陈母表示有意明媒正娶陈洁如,并最终得到陈母的首肯。蒋向陈洁如声称自己已经与原配及侍妾脱离关系,并许诺‘你将是我独一无二的合法妻子’。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婚礼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永安大楼举行,张静江是证婚人。时年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婚后不久,陈洁如随丈夫回到奉化老家祭祖,并结识了蒋的前妻毛氏,蒋随后陪陈在故乡四处游览,二人感情日深。
北伐军攻克南昌之后,鲍罗廷、邓演达等人控制汉口政府,欲剥夺蒋介石的权力。蒋介石为继续北伐而急于得到上海银行团的支持,极有影响的宋氏家族为此开出的条件是蒋介石需与宋美龄结婚,并任命宋子文为财政部长。蒋介石遂请求陈洁如暂时离开中国5年,待北伐成功,底定中国之后即刻接她回来。蒋介石为使陈洁如同意,当着她的面在佛前立誓:‘我发誓,自今后五年起,必恢复与洁如的婚姻关系。如若违反,祈求我佛将我殛毙,将我的南京政府打得粉碎。如果我不对她履行我的责任,祈求我佛推翻我的政府,将我放逐于中国之外,永不回来’。
1927年8月陈洁如离开上海前往美国。
1961年陈洁如与养女陈瑶光离开上海,定居香港。小时曾得其照料的蒋经国出面为她在港购买了住房,并给予了经济上的帮助。蒋介石托人给她带信,信中说‘往昔风雨同舟的日子里,所受照扶,未曾须臾去怀...’。陈洁如后来有一信给蒋,其中有:‘三十多年来,我的委屈唯君知之’等语,颇为哀婉。她在香港期间写有回忆录,详述了她与蒋介石的爱情悲剧。国民党为阻止其出版,使某出版商将书稿高价买下。这本书直至蒋氏父子去世后才得以出版。
1971年1月21日陈洁如在香港去世。其女瑶光为她料理后事并继承了她的财产。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43206.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