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和大调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5
一个是小的,一个是大的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 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小调各地都有,有的流传全国,有的流传在一定地区。一般曲调比较流畅,结构比较规整。唱词因由艺人传授和唱本传播而比较稳定,格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以及多段词的反复也较为普遍。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曲式结构以二句和四句的单段结构为多,仍因歌词格式多样而富于变化,并用衬字、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加强感情表达。多段结构也颇多,用于具有叙事成分的小调中,如江苏省《大九连环》。也有原为单段结构,由于多段词反复时曲调的节奏和速度有了变化而成为长大结构的,如东北的《瞧情郎》。题材广泛,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至日常生活、风俗、爱情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旧时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苦难生活有广泛的反映,如《月儿弯弯照九州》、《长工歌》、《孟姜女》等。近代以来,亦用以宣传革命思想,如《五卅运动》、《十送红军》等。但在旧社会,由于受到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也存在反映落后社会意识的作品,如一些低级色情的歌曲。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或齐唱,大多有器乐伴奏。
【历史】
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这一体裁的某些因素。汉代的相和歌就是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谣(清唱一类的歌)有明显不同,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传播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体式结构原则。至隋、唐之际,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选择、提炼,而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曲子,它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后,伴随著中国城镇经济的日益繁荣,小调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方面,从广大农村传入城市的许多民歌曲调经艺人演唱、加工而变为小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兴起的小令、散套,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而逐渐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分道扬镳,变为一种通俗易懂、流畅优美、仍保留著曲牌名称的小曲。这部分小曲汇入小调,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明、清时期,在一部分文人学士中兴起了编纂民歌唱词专辑的风气。据统计,清中叶时,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种(见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其中大多数属于小调体裁。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小调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大多数汉族地区。其中,又以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长江下游的江苏等地在数量和品类上更具有代表性。
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于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以及蕴含著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性能。例如《孟姜女》与《梳妆台》、《十杯酒》、《哭七七》;《无锡景》与《探清水河》;《剪靛花》与《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著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和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而且,各种变体与原歌的关系也是有远有近,纷杂而多样。
【内容】
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打樱桃》、《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磨豆腐》、《看灯》、《补缸》、《采茶》、《游春》、《放风筝》、《打秋千》、《割韭菜》、《赶庙》、《游灯》等对於民间风俗生活场景也都一一涉猎。其中,有不少小调的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其中存在著一部分具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和低级庸俗的内容。特别是在茶馆酒肆、青楼书场等环境中传唱的一部分城市小调,往往被某些无聊文人,纨子弟等加以篡改,使其成为矫揉造作、轻浮娇媚的靡靡之音。它们是小调的糟粕部分。
【曲目】
小调的曲目,异常丰富。根据其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为依据,大体可分为3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如《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等。它们之中,有的仍保留原曲名,有的曲调大体相同,但曲名已改变,如《剪靛花》调,使用它的曲目很多,如《放风筝》、《丢戒指》、《十二月观灯》、《四季歌》、《大踏青》、《摘棉花》、《小香戏》、《绣五更》、《叹五更》等不下数十种。这类小调流传较广,有的遍传全国。地方性小调。指各地群众随口编唱,并逐渐稳定、流传开来的一部分小调。它们具有单纯、朴实、情意真切、不尚装饰的特点,流传面不广,多限於一定的地域,曲调的地方特色较突出。如流行於各地的《长工歌》及《妇女诉苦歌》、一部分《对花》以及《小白菜》等。歌舞性小调。指各地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一部分小调歌曲,如北方的秧歌调、南方的灯调、茶歌等。
【音乐特征】
在各类民歌中,小调是一种基本上摆脱了实用性功能的制约、成为独立的以表现性功能为主的音乐体裁。其音乐特征是:①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它的旋律变化丰富,常常把级进音型和跳进音型,单向上升、下降同弧形、波状旋律线等表现手段灵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起伏跌宕、多样而又统一的曲调进行。同时,在歌唱艺人的长期实践和加工之下,旋律的装饰性犟,乐汇、乐句之间衔接自然,富有逻辑,很善於表达那些既有叙述性又有浓厚的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如《五哥放羊》、《画扇面》、《妓女悲秋》、《五更鸟》等)。多数小调在演唱时都有器乐伴奏,并加上前奏、过门、尾声等,使之更加完整。②小调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根据旋律进行本身的内在要求,追求词曲协调一致的均衡性和表现手段的灵活性。因此,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犟烈。它常常在既不破坏唱词的韵律,又服从节拍规整性的前提下,灵活地使用各种节奏型,使其疏密相间、变化有致,富有很犟的动力感。③小调的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乐句的结构功能比较清晰,基本上分成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非对偶性的3、5句单曲体结构也较常见。一些地区还有由若干单曲构成的“套曲”(民间称“大调”)。无论篇幅长短,小调的曲体结构内部都以对应和起承转合为原则,形成整齐平衡的关系,末句常具有总结性分量,稳定感较犟。④小调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在分节演唱时,虽然每段唱词不同,但衬词、衬腔却是原样重复,成为加强整个作品统一性的有力手段。
【地位】
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如“四川清音”中的《麻城调》、《泗州调》、《放风筝》等,都是在原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广东音乐中《梳妆台》、《绣红鞋》、《剪剪花》;山西“八大套”中的《茉莉花》也都取材於同名小调。总之,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特征的民歌类别。
[编辑本段]西方音乐理论
小调是相对于大调而言的,现代音乐两种主要调式之一。以音阶中的第六音为主音。
通常用以表达悲伤的情感。
种类
自然小调
和声小调(第七音升半音)

依照十二平均律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半音(DO、#DO、RE、#RE、MI、FA、#FA、SOL、 #SOL、LA、#LA、SI)开始,依照大调的音程排列次序来做出一个全新的大调,以C大调为例:
I II III IV V VI VII I
全音 全音 半音 全音 全音 全音 半音
A:主音、导音 :
每个大调都有七个音,您看到的罗马数字就是我们为这七个音排列的级数,第一个音为I级音做
为整个大调最主要的音常常被称为"主音",而第七个音为VII级音作为引导整个音阶再度回到主音的VII级音常常被称为"导音"。
B:大调的组成规则:
每个音之间的音程大小,依序为『全-全-半-全-全-全-半』,这就是大调的组成规则,我们将整个音阶分成两部分:『DO、RE、MIFA』 + 『SOL、LA、SIDO』,称之为"音型",每个音型含四个音,其间的音程距离都是『全、全、半』,所以一个大调就是由两个『全、全、半』音型,中间以一个全音连接而成。 整个大调音阶组成的口决是:"全全半、全、全全半"
C:升级大调
以C大调为基础,一个大调应有两个音型,把C大调的两个音型去掉前面那一个,只剩下后面的SOL、LA、SI、DO部分,在后面再接一个"全全半"的音型,在两个音型之间加上一个全音连接,成为"RE、MI、#FA、SOL",其中的FA需要升半音来做成"全全半"音型,因此这个大调就是: 此大调的主音是SOL,所以调名就是G大调,调号是#FA
例2:
以G大调为基础,一个大调应有两个音型,把G大调的两个音型去掉前面那一个,保留后面的RE、MI、#FA、SOL,会再得到一个新的音型LA、SI、#DO、RE: 这个大调的主音是RE,所以调名就是D大调,然后调号是#FA与#DO
例3:
以C大调为基础,一个大调应有两个音型,把C大调的两个音型去掉前面那一个,保留后面的
LA、SI、#DO、RE得到一个新的音型MI、#FA、#SOL、LA: 这个大调的主音是LA,所以调名就是A大调,调号是#FA、#DO与#SOL 由此三例继续做下去,我们会得到7个大调:G大调、D大调、A大调、E大调、B大调、#F大调、#C大调,而这七个调的调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延续前一个调的调号再增加一个新的调号,顺序是:#FA、#DO、#SOL、#RE、#LA、#MI与#SI,列表如下:
C G D A E B #F #C
D 降级大调
例1:
降级大调与升级大调相反,以C大调为基础,一个大调应有两个音型,在一开始去掉C大调上面
的音型留下下面的DO、RE、MI、FA,然后下面再接一个音型,用一个全音连接起来得到FA、SOL、LA、降SI的音型: 这个大调的主音是FA,所以调名就是F大调,调号是降SI 。
例2:
一样的方法,以C大调为基础,在一开始去掉C大调上面的音型,保留下面的音型,在向下接一个音型,得到一个新音型:降SI、DO、RE、降MI 这个大调的主音是降SI,所以调名就是降B大调,调号是降SI、降MI.依此类推,得到7个降级大调:F大调、降B大调、降E大调、降A大调、降D大调、降G大调、降C大调
这7个大调,这七个调的调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延续前一个调的调号,增加一个新的调号,顺序是:降SI、降MI、降LA、降RE、降SOL、降DO、降FA,列表如下:
C F 降B 降E 降A 降D 降G 降C
注意:十二平均律中只有12个音,只能做出12个大调,可是您算一下,C大调 + 7个升级大调 + 7个降级大调总共有15个,怎么会多3个?原因很简单,其中一定有三个调是重复的,需要扣掉,但怎么有重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同音异名"造成的。 现将升级大调与降级大调的调名列出来。
哪3个调是重复的,一目了然。
1 2 3 4 5 6 7
G D A E B #F #C (升级大调)
F 降B 降E 降A 降D 降G 降C (降级大调)
其中蓝色的调名表明这6个调互相是同音异名的调:
B大调(5个升记号) 同 降C大调(7个降记号)
#F大调(6个升记号) 同 降G大调(6个降记号)
#C大调(7个升记号) 同 降D大调(5个降记号)
其中(B/降C)、(#F/降G)、(#C/降D)根本就是同一个音,既然主音相同,那音阶自然就完
全一样了,只是写法不同而已
小调
小调与大调相比可就简单多了,每一个大调都有一个附属的小调,而且这个附属小调所用的调号是共用
该大调的调号,我们可以将小调看成是"寄生"于大调的另一种音阶。将该大调的主音向下移小三度就可
以找到小调的主音了, 以C大调为例,其附属小调就是a小调。

参考资料:www.baidu.com

第2个回答  2020-09-20

大调按照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的排列模式,也就是全全半全全全半。大调中的第一个音,就用来作为这个大调的名称。比如,一个大调里的第一个音是C,那么这个大调就叫做C大调,而C大调以“全全半全全全半”的关系,音阶就是C,D,E,F,G,A,B,C。

那么举一反三,D大调的音阶就是D,E,?F,G,A,B,?C,D。

小调是在大调的基础上把第三、六、七个音降低半音,就得到了小调。自然小调的音阶,音高的关系为“全半全全半全全”。C小调音阶为C,D,?E,F,G,?A,?B,C。

从听觉上,通常来说,大调的音乐非常明亮,让人感到快乐,感到愉悦。

拓展资料:

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即音量(响度)、音调、音色(也称音品) 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

参考资料:音调百度百科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大调明亮,小调暗淡。大调坚定,小调柔美。大调主和弦是明亮的大三和弦,小调则是小三和弦。
自然大调音阶为 全 全 半 全 全 全 半。
自然小调音阶为 全 半 全 全 半 全 全。
辨别大调和小调主要看音阶第三个音与第一个音之间是大三度还是小三度,大三度就是大调的,反之为小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05
主音不同。
“C”表示调式一级音的音位,“大调”则表示它的性质。
系统地说:
简单的说C大调中的C是指这个调式中的稳定因为C,然后将C当作1(大调中的一级音),,构成音阶1234567,这就是C大调的调式音阶,在C大调的音乐中,乐曲是以那7个音位基本音级而构成的。
c小调,同样的调式中的稳定因为c,然后把c当作6(小调中的一级音),构成音阶6712345,在c小调的音乐中,乐曲是以那7个音位基本音级而构成的。
大调的色彩明亮,坚定,小调的色彩,柔和,暗淡。
以上说的只是自然大调和自然小调,这两种是比较常见的。
和声大调,6(六级音)要降低半音,旋律大调,但旋律位下行时6,7(六,七级音)都要见的半音。
和声小调,5(七级音)要升高半音,旋律小调,4,5(六七级音)要升高半音。
自然大小调的特征:
一级音与三级音的大小:大调中,一级音与三级音的关系是大三度,小调中,一级音与三级以的关系是小三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