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评论三国谋士的文章

如题所述

三国谋士
评述
纵观三国众多谋士,280多人中,最富灵感的,当数曹军郭奉孝。灵感即预知能力,它对于一个军事家、谋略家都大有用处,如果一个军师、将帅没有灵感,他便会处于被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需要此先知能力。郭嘉初仕袁绍,奈何不得重用,遂经荀彧投入曹操麾下。此时,正值曹操唯才是举方针的起始阶段,直到“唯风”渐渐散去,众军之中,郭嘉独占鳌头。郭嘉随军11年,远在沙场之外却能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曹操的整个中原中,有三分之二是郭嘉策划攻占的。想必大家对郭嘉了解最多的,当数他那远超凡人的先知能力吧!这便是“郭嘉遗计定辽东”的典故了。可以说,郭嘉活到六十岁,天下必为曹操所获。郭嘉为三国众臣灵感之最——当之无愧。
虽然诸葛亮名大于实,但其异常出色的政治能力,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孔明治蜀,分为三个阶段:一、军师篇。这个阶段,孔明做的差强人意,虽然胜过凡夫俗子,但对于自命管、乐得孔明来说,实在不怎么样。历史上,赤壁之战是由周瑜策划的,而《三国演义》中,这是孔明军师阶段最出色的成就——删去;二、内政篇。实在是太出色了,短短三年,蜀国已经达到了可夜不闭户的程度,相信世上再无第二人可以做到;三、元帅篇。自认为是孔明最失败的一段历程。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虽然有其他因素),搞到国力虚脱,自己也身死五长原。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不惜耗尽国力——愚忠。
周瑜翩翩君子风,羽扇纶巾(其实此语更像孔明),用兵如神。若说统率能力,众谋士中,无人堪与周瑜相提并论。周瑜统领的水军——众所周知,无人能敌。一艘艘蒙冲,在周瑜的指挥下神速如绝影、赤兔;一座座楼船,在周瑜的统领下,攻如千军万马,守亦固若金汤,可谓为天下无敌。只惜天妒英才,年仅36岁的公瑾与世长辞。
说到三国的兵法,就不得不提司马懿。大家都知道,他是孔明的宿敌,与孔明六番斗法,令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史君侯泪满襟”。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懿不只精通兵法,在武艺方面也颇有造诣(这一点有些像李白),至少乱军之中斩杀敌兵脱身不是问题。司马懿老谋深算,官场如战场,他深明此理,三十六计“各司其职”。比如苦肉计骗曹爽,隔岸观火看大将军帐下内乱,仲达无疑都是最大获益者。若说三国兵法之最,不用多说——司马仲达是也。
最后说说综合性的谋士,即以上四者全部涉及,并不是特别精通,但综合运用之最者。个人认为是陆逊,但伯言并不擅长内政,以致卷入政变忧郁而死;第二推选吕蒙,但同样是内政问题,他是一个不太考虑后果的典型主战派;第三当属荀彧,但他只是纸上谈兵(虽然谈的比赵括和马谡都强的多,但他毕竟没有上过战场,经验不足。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羊祜,大家可能对他感到很陌生,但他却是吴晋时期最出色的豪杰,有勇有谋,长髯飘飘,颇像关云长,力争东吴,但由于挚友陆抗是陆伯言之子是东吴主帅,故多番手下留情,最后托付杜预灭吴大任,一战功成,虽然病故,但仍无愧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1
三国谋士
概念
首先界定一下三国谋士。从公元184年黄巾起到281年灭吴止,是为三国时期。三国谋士,是指在三国时期那些为国家立法、行政以及相关决策活动,提供个人智力成果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所以凡是有谋士带兵打仗做统帅的,也可以算在这个范畴内。参考资料以《三国志》为准,所以某些李儒之流,不在此范畴内;如果有诸葛亮型的,出得厅堂打硬仗下得厨房耍花样的,则可以算作为全能谋士这一社会角色时的作为。
评述
纵观三国众多谋士,280多人中,最富灵感的,当数曹军郭奉孝。灵感即预知能力,它对于一个军事家、谋略家都大有用处,如果一个军师、将帅没有灵感,他便会处于被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需要此先知能力。郭嘉初仕袁绍,奈何不得重用,遂经荀彧投入曹操麾下。此时,正值曹操唯才是举方针的起始阶段,直到“唯风”渐渐散去,众军之中,郭嘉独占鳌头。郭嘉随军11年,远在沙场之外却能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曹操的整个中原中,有三分之二是郭嘉策划攻占的。想必大家对郭嘉了解最多的,当数他那远超凡人的先知能力吧!这便是“郭嘉遗计定辽东”的典故了。可以说,郭嘉活到六十岁,天下必为曹操所获。郭嘉为三国众臣灵感之最——当之无愧。
虽然诸葛亮名大于实,但其异常出色的政治能力,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孔明治蜀,分为三个阶段:一、军师篇。这个阶段,孔明做的差强人意,虽然胜过凡夫俗子,但对于自命管、乐得孔明来说,实在不怎么样。历史上,赤壁之战是由周瑜策划的,而《三国演义》中,这是孔明军师阶段最出色的成就——删去;二、内政篇。实在是太出色了,短短三年,蜀国已经达到了可夜不闭户的程度,相信世上再无第二人可以做到;三、元帅篇。自认为是孔明最失败的一段历程。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虽然有其他因素),搞到国力虚脱,自己也身死五长原。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不惜耗尽国力——愚忠。
周瑜翩翩君子风,羽扇纶巾(其实此语更像孔明),用兵如神。若说统率能力,众谋士中,无人堪与周瑜相提并论。周瑜统领的水军——众所周知,无人能敌。一艘艘蒙冲,在周瑜的指挥下神速如绝影、赤兔;一座座楼船,在周瑜的统领下,攻如千军万马,守亦固若金汤,可谓为天下无敌。只惜天妒英才,年仅36岁的公瑾与世长辞。
说到三国的兵法,就不得不提司马懿。大家都知道,他是孔明的宿敌,与孔明六番斗法,令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史君侯泪满襟”。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懿不只精通兵法,在武艺方面也颇有造诣(这一点有些像李白),至少乱军之中斩杀敌兵脱身不是问题。司马懿老谋深算,官场如战场,他深明此理,三十六计“各司其职”。比如苦肉计骗曹爽,隔岸观火看大将军帐下内乱,仲达无疑都是最大获益者。若说三国兵法之最,不用多说——司马仲达是也。
最后说说综合性的谋士,即以上四者全部涉及,并不是特别精通,但综合运用之最者。个人认为是陆逊,但伯言并不擅长内政,以致卷入政变忧郁而死;第二推选吕蒙,但同样是内政问题,他是一个不太考虑后果的典型主战派;第三当属荀彧,但他只是纸上谈兵(虽然谈的比赵括和马谡都强的多,但他毕竟没有上过战场,经验不足。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羊祜,大家可能对他感到很陌生,但他却是吴晋时期最出色的豪杰,有勇有谋,长髯飘飘,颇像关云长,力争东吴,但由于挚友陆抗是陆伯言之子是东吴主帅,故多番手下留情,最后托付杜预灭吴大任,一战功成,虽然病故,但仍无愧英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