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如题所述

一、做阅读理解的两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

  5、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7、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8
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能加强其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体会作品的精华部分,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被动读”向“主动读”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阅读,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阅读。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爱阅读、会阅读,平时能主动地阅读书籍。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接受文字的熏陶,更好地积累知识,提升自身素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过于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要有开放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当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辨别书的好坏,倡导学生在阅读中自由畅想,阅读完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感受,并对他们的感受予以一定的肯定,使他们的阅读兴趣日益增长,从而使其阅读自信心不断增强,由“被动读”向“主动读”过渡,提高阅读能力。

二、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文章,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阅读,锻炼了他们提取信息、概括段落大意等能力。同时,有效的问题还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意、领悟文本的主题、拓宽文本内容的思想。五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辨识哪些内容是重点部分的能力,因此需要老师给出有效问题来使学生发现重点所在,并通过自主阅读感悟文本内容,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如《新型玻璃》这一篇说明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概括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师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什么用途?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有效地阅读文章。

三、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大致知道一些阅读方法,但是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是对有生动情节的内容走马观花式地读,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因此,学生需要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都是我们常用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理解阅读和评价性阅读的阶段,摘录批注法非常适合这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用自己的阅读经历和知识去评价书中的内容,划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者有疑惑的地方,真正做到有效地阅读。不断地积累名言警句、好词好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随会之提升。

阅读目的、阅读主体不一样,阅读方法也不一样。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还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阅读目的来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而不是每一篇文章都用同一种阅读方法,要懂得灵活运用。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篇文章时,让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摘录下来并在旁边做批注、写感受。教师指引学生找出好的句子,如“我谨慎地把握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大阅读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需要多看课外书,阅读大量的名著名篇,积累课外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多读课外书,能提高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逐渐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言外之意,培养自己的语感。

“课外阅读”能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高。家长应多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在挑选书目时要对内容有所选择。学生看书时,要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学习写作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让孩子畅所欲言,拓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所以早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早读时教师应让学生大声地读,经过不断地朗读,产生语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感悟文章的思想,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学会抓中心、抓重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应该把阅读教学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一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理解阅读和评价性阅读的阶段,阅读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丰富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的乐趣
第2个回答  2020-10-29
小学语文短文阅读的方法首先 要抓住这篇短文的重点 然后再进行阅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