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一首诗压倒全唐,李白杜甫也不能与其相提并论,此人到底为何人?

如题所述

"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大唐的极致浪漫,《春江花月夜》做到了穿越千年!

闻一多称张若虚的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春江花月夜》更是有着"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全诗一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次韵脚,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是个体与宇宙,相思与哲理的碰撞融合,其想象奇妙,意境有一种空明的缥缈之美,语言细致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春江花月夜》出自唐朝诗人张若虚之手。

这首诗用的是隋代乐府的旧题,下笔富有生活气息,清新秀丽,引人入胜,从题名便可以看出此诗描绘的重点,一个"春"字,一个"江"字,一个"月"字,题名字字珠玑,缺一不可,但却是以"月"为重点写作主题,以"江"做了背景。

这里的"江"具体指的哪条大江,如今也无可考证,但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一是说《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于扬子江岸边所做,一说千年古镇瓜洲江畔,一说扬州南郊曲江旁,但无论哪条江,如今看来都已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春江花月夜》字里行间给我们呈现的美丽景象已经足够幽美邈远,这幅倾国倾城的春江月夜图已经足够恍惚迷离,早已给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以美的享受和牵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以水开篇,融以月色,月儿与潮水一起升起。

全诗前五句写景,有滟滟的水波与光线,有婉转的江流绕着春天的花儿,有半空中的流霜静悄悄地飞舞,有无一丝纤尘的江与天。这样的视觉盛宴绝无仅有,它取悦的不仅是人们的眼睛,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净化与舒展。

除了景美,《春江花月夜》的情更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里开始写愁绪,写相思。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孤身在外的游子的离别思绪与独自在家的妇人对夫君细腻的思念,因为游子"可怜春半不还家",因为思妇的明月楼上,捣衣砧上拂还来。但艺术作品从不应如此绝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作的情感指向是可以随着不同情景不同处境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变化而灵活变化的。

诗句在还是思绪与酝酿之时,仍然是诗人的,一旦这些情绪成了具体的文字,则与诗人剥离开来,它们就变成了与之相遇的每一个人的,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因为我们是不一样的人。

除此之外,《春江花月夜》还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说在这悠悠江畔,是什么人第一次见到那一轮圆月,这月光又是在哪一年的哪一个夜晚第一次洒落人间,照耀世人?

这是诗人在面向茫茫太空时的关于时间关于空间的思考,千年之后,我们依然有这样的美丽的疑问,夹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之间,不丢不弃,时常拿起来瞧一瞧看一看,创造了一个深沉、辽阔、宁静的境界。

到底是怎样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的绝篇佳韵,洗净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一枝独秀?

他便是张若虚,一位唐朝诗人,更是儒客大家。

如今张若虚具体的出生年份已无从确认,有观点认为其出生于67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兵曹是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员,兖州是地名,兖州位于鲁西南也就是山东西南部,山东省直管,济宁市代管。

唐中宗神龙年间,张若虚、贺知章等以吴越名士在京都名声大噪,大唐从不缺才华横溢的骚人墨客,张若虚更是其中翘楚。

张若虚的诗作如今仅存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以《春江花月夜》最为誉满天下,达到了脍炙人口的程度。


往回走的时候,猛然一个激灵,想起这样一句诗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顿时觉得美妙至极,我们一同望着月亮却听不见彼此的声音,看不到彼此的容貌,那就希望这流转的月光能照耀着你吧!

我想,诗人当时未必是想到了一个具体的知心朋友,反而更像对天下人的一种博爱,"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这月亮的光华能解你忧与怨,圆你梦和想,此生无憾无结,有情有梦。也想到千年以前那个月圆之夜,张若虚站在江畔慢慢吟诵这"落月摇情"。

真正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应如是,也淡然也浓烈,可以瞬间消逝,也可以永不褪色。这是出自张若虚笔下的美妙,也是来自大唐的极致浪漫,"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依然美得惊心动魄,直击心灵又不失含蓄雅致。"愿逐月华流照君",愿明月照耀你,庇佑你,聚则如意,离则顺利,无论是朋友还是爱人,把月光给你,都是最美丽最切实的浪漫。

文字不朽,美丽永存。21世纪,在这天地间依然回荡着大唐的欣荣,穿越千年,也将穿过未来的很多时光,到达所有看不见的远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5

此诗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璀璨的花朵,其作者也很神秘,一生只留下两首诗歌,一首不为人知,另一首却可以孤篇压全唐,这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一)春江花月夜

这首《春江花月夜》大家在中学的时候可能都背过,很多人可能当时都被它的长度折磨过,但是如今回想起来却发现很多句子已经深深烙印在了脑海中。当个人意识与宇宙世界融为一体,对于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时,你才会发现这首诗歌为何会冠绝唐诗,可以做到孤篇压全唐。

首先,关于诗歌的韵律美学,此诗名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极美的文学意象,而作者也在字里行间暗藏心思,充分进行点题。比如诗人便在诗中四次"春"字,十二次"江"字,两次"花"字,十五次"月"字,两次"夜"字来呼应题目。这五个字,交错着在诗中出现,景物流转之间,情也在随之变化。而在这五个字当中,又以"江""月"二字用得最为频繁,"江"是载有扁舟的江,"月"是带有情思的月,唯这两者,最关情。 

其次,关于诗歌的意境美学,全诗三十六句都紧扣着题目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背景来写。而这五种景物中,尤以一轮明月为主线,贯穿起全诗的时间与空间线索,将所有散落的真珠串联起来。开篇即写明月初生于海上,随后便是明月高悬于夜空之中,最后月落于水洒下清辉。而在这如水的月光下,一切精致仿佛被置换了空间,处于一种清冷、朦胧的月宫仙境一般。沙滩,枫树,花林,白沙,高楼,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水墨画,留白最是动人。

最后,关于诗歌的哲理美学,一首诗歌怎么写才算最成功?自然是把写景、抒情和说理三者完美融合在一起。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就是如此,在此之前,有写景之美者如谢灵运之淡雅山水,有抒情之善者如李商隐之哀婉动人,也有说理之玄者如王摩诘的禅机隐现。但是却没有一首诗能做到如这首诗歌一般,将山水之景,哲理之思,分离之情,都写了进去,而且三者之间圆融无碍,完美地做到了情、景、事、理的同一。 

(二)诗人张若虚

说起诗人张若虚,很多人也只是因为这首《春江花月夜》而记住了他,张若虚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让人羡慕的时代——开元盛世。与同时代的孟浩然一样,新旧唐书中都没有给他立专。但从贺知章的传记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的这句记载也足以让我们对他的生活有所了解。 他与包融,贺知章,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

除了这首《春江花月夜》之外,他还有一首诗不为人知,是一首五言闺怨诗,名为《待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虽然《全唐诗》仅存张若虚的两首诗,但不可否认,张若虚在唐诗史上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将这首诗抬高到如此高的地位,是大家都公认且愿意为之发声的:

《全唐诗》说:“以孤篇压倒全唐。”;王闿运说:“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锺惺《唐诗归》: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

大诗人闻一多说得更是彻底: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切无需多言。

第2个回答  2020-08-11


鲁迅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唐诗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其魅力自然不凡。唐朝推行科举制,诗赋也被列入考试科目之中,皇帝也喜爱诗歌,种种因素让唐诗极度繁荣,涌出大批的诗才,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贺知章等。

李白浪漫,杜甫关注现实,王维“诗中有画”,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以上列举的这些诗人,其作品都选入了课本中,我们从小熟读背诵。


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提唐诗,就绕不开“李杜”。但在唐朝,真正“压倒全唐”的诗篇却不是出自李白杜甫之手,而是出自孤绝才子张若虚之手。张若虚的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据考证,他大概出生于670年,那时候唐高宗李治已经在位21年了。

张若虚是江苏扬州人,他留下来的诗不多,只有2首,被收入《全唐诗》中。张若虚生前与贺知章并称,他也见证了初唐时期唐诗风格的转变。《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绝世名作,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李贺是“诗鬼”、李商隐与杜牧并称,而这两人的诗,都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影响;甚至到了宋元时期,众多文学才子依然要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取经,他们的诗写得再好也不过是这篇的支流罢了。

而在民国时期,闻一多更在《宫体诗的自赎》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篇诗作背后其实没啥故事,而且在唐朝也不出名,但到了现代却完全被推上了神坛,怎么做到的?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诗作本身太令人惊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其实唐朝才子太多,唐诗佳作也太多,就算说李白是唐代第一诗人,恐怕也会有人跳出来反对。但《春江花月夜》能成为公认的孤绝名篇,其魅力自然是读过就能感受到的,非要总结的话,大概可以分三点: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合为一体,相互融合。


从“诗情”上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到了难以言说的程度。只要读过此诗,就会不自觉想象自己也置身于悠然空远、澄净清丽的“春江月夜图”中。能把读者带入作品情境中是文艺作品的极大成功,张若虚做到了。

春、江、花、月、夜,其他诗人也都写过,但张若虚的构思跳出了常规咏叹,这首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就是月,全诗一共252字,月字出现了16个,单独组合成两句还有剩余,但开篇写月就是壮丽大气之象,“海”是虚“月”是实,无论江海,今夜都有月华照耀。


直读到末尾,也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写月的形容词,月是“明”的,也是“孤”的,月华流照,时而落月、时而斜月、时而又乘月,层层递进引人沉浸其中,但绝对不用一些晶彩灿烂的堆砌辞藻来修饰。先把人引入画卷,再让你听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从“画意”上讲,《春江花月夜》勾勒的景象是幽静迷人的,不是一个人倚在楼上望着天上明月那么简单,人与天地、与月色江潮合在一体,人在江天月景中显得格外渺小,在宇宙之中也只是一粒粟而已,良辰美景奈何天,流水月华无边,海雾江树在月色的映衬下迷离美丽。


从“哲理”上讲,《春江花月夜》作者发出的问题,也是千百年来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宇宙从何而来,人和宇宙的关系是怎样的,月亮永远都静静悬挂夜空之中,可月亮下的江流却一直在奔向前方,赏月的人自古换了一拨又一拨。

其实李白也写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名句,同样是发出对时空宇宙的思考,被疑借鉴了张若虚的诗篇。《春江花月夜》压倒全唐,李白杜甫也不能与之比肩,或许李白的粉丝不这么想,但这首诗的成就的确是后无来者。

第3个回答  2020-08-16
这位诗人是张若虚,其作品《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是初唐时期江苏扬州人,这首诗是整个唐朝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同时在现代也是耳熟能详。
第4个回答  2020-08-16
此人是唐玄宗,因为全唐诗开篇第一首就是他的,而且有唐一代 ,编辑唐诗的文案,谁人敢把他的诗,放在他人之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