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与其说西域三十六国,不如说三十六部落”,对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西域这个概念一直以来就没有一个确切范围,广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甚至包括大秦(罗马)、身毒(印度)都被算入了广义西域的范畴。狭义的西域主要是指汉王朝所设西域都护的辖区,所谓西域三十六国大致就属于这个范畴。实际上,最初西域并不止三十六国,史载有五十多国,后来各国相互兼并,才形成了所谓西域三十六国。


狭义西域的范围

根据《汉书·西域传》所载,西域“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侧接汉隔以阳关、玉门,西侧限于葱岭。”这就是汉朝狭义西域的大致范围,其中很大一部分与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重叠的,少部分位于今中亚地区和今新疆周边地区。因为东北方向匈奴的存在,西域的东北部空间被压缩,其实际总面积不太可能超过今天的新疆。


众所周知,新疆幅员辽阔,面积大致相当于二十六个江苏省。如果按现在新疆的面积来对照西域,西域三十六国中一国的面积,基本不太可能会超过现在的江苏省。这仅仅是用总面积的做的除法,实际上西域境内高山、荒漠众多,这些地区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现在的新疆依然如此,大片无人区是事实存在的,人类聚居的地方大多集中在绿洲周边。换言之,西域虽然面积广阔,但适合人类居住的面积并不多。如此一来,西域三十六国的面积可想而知,不可能太大!实际上,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不少都是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的城邦而已。当然,非要将绿洲周边的荒漠戈壁也算作城邦的国土也不能算错,但无论农耕还是游牧,荒漠戈壁都没有任何用处,这种所谓国土没有实际意义。


国的概念

汉朝国的概念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国是指国家,而汉朝的国是指封国。以汉初列侯的封国为例,列侯食县,一县即一国。东汉时的乡侯、亭侯食邑连一个县都没有,就更小了。即便是刘姓诸侯王的封国,大者也不过一郡至数郡而已,与现在的国家完全不是一回事……


被称为国,其实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它的面积不会太大,这与前面说到的城邦基本上是可以相互应证的。除此之外,汉朝对匈奴的称呼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这一点,匈奴是彼时唯一真正与汉朝做到对等的政权,汉朝历来都是称其为匈奴,而不是匈奴国!换言之,汉王朝之所以有西域三十六国,其实就是将西域视为了自己的下级行政区。西域三十六国并不是与汉朝平起平坐的国家,它只相当于汉朝内地的封国而已。


对比幅员辽阔的匈奴以及汉朝对匈奴的称呼来看,彼时西域三十六国的面积都不会太大,至少还达不到像匈奴那样和汉朝平起平坐的地步。这就是后来汉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的原因所在,因为你只是我大汉的国而已,和我并不平起平坐,所以我的设置一个可以代表我汉廷的机构负责管理你们,这就是西域都护府。


特殊待遇

虽然汉朝将西域三十六国视为了与内地封国同等的地位。但是,非我族类,汉朝对西域并没有采用内地的政策,而是采用了怀柔天下的方式。最著名的莫过于细君公主和亲乌孙了。和亲在汉朝是有特殊含义的,他最初发生在汉朝与匈奴之间,相互之间是一种“平等”的身份。对于内地列侯,汉朝皇帝嫁女儿,那叫下嫁,不叫和亲。史籍记载都是某某尚某某公主,高下立见。换言之,汉王朝虽然将西域三十六国视为了与内地封国同等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交往中还是给足面子的。某种程度上,西域三十六国更接近于唐朝的羁縻属地,某些待遇方面还要高于羁属地。


至于提问者所说的“三十六部落”,其实并不准确,西域三十六国中,很大一部分是定居的农耕文明,并不是游牧或渔猎文明。在中国历史上,部落主要是对原始人类和游牧、渔猎民族而言的,尤其是汉以后,被称为部落的大多是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农耕民族是不算部落的。因此,说西域三十六国是“三十六部落”并不准确。其中的确有少量游牧政权存在,但西域三十六国中大多还是以农耕为主的城邦。当然,在农耕为主的同时,游牧也事实存在,但不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西域与匈奴最大的区别,也是西域都护存在的基础。如果西域三十六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西域都护的设置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只有定居才需要统一管理,不断迁徙,西域都护放在那里管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7
可以这样说,因为三十六国的面积都很小,跟我国春秋时期的800诸侯国差不多,且他们的总体文明都不高,很春秋时期的文明程度比都差很远。
第2个回答  2021-04-06
对的,因为面积小,发展落后,内部也不够团结,根本就构不成国的规模和含义,只有中原地区的面积,农业发展,团结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