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助人为乐?

如题所述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需要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那么父母想要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孩子树立一个帮助他人的榜样

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格,首先需要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树立榜样。外出时,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要伸出自己的双手,不管需要帮助的是陌生人还是自己的朋友,都应该向他们传达自己的友好。乐于助人的品质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上,例如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年人、病人以及孕妇让座等。

2.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帮助他人

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健全,所以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免不了问个“为什么”,所以,在父母要求孩子帮助他人的时候,要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譬如,“如果你把自己的小车让妹妹玩儿,她会很高兴”。父母的解释不仅能让孩子明白道理,还会成为孩子行动的动力。

3.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是在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时经常用到的一句话,也是最有效的一句话。例如,当有人摔倒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设想一下摔倒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孩子就会体会到别人现在遇到的痛苦,他们就会立刻采取行动帮助别人。

4.帮助孩子形成“利社会”的自我形象

所谓“利社会”的自我形象,就是让孩子分享帮助他人的感觉与快乐。如果孩子帮助了他人之后能够有良好的反馈,那么这一行动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印象,这样就会使他愿意去帮助别人。

5.教给孩子方法

要帮孩子了解如何助人。光是告诉他哪些事不可以做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帮助别人,怎么帮。当自己需要帮忙的时候也应该主动请求帮助,如果遭到了拒绝,也不要因此觉得自己以后就不应该再帮助他人了,因为,热心的人还是很多的。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在语言上和行动上教育孩子,让他们逐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孩子的情商,使孩子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13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其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这对于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增进其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益处。

建议1

营造助人的家庭氛围

文章图片2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没有助人为乐的家庭氛围,很难培养出乐于助人的孩子。特别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而言,其身心尚未成熟,对行为的选择往往是根据观察和学习所得。如果家长表现得大度、体贴、肯帮忙,那么孩子也更容易培养助人的品质。比如和孩子出去,在路上遇到残障人士,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每次坐公交车都给老人让座等等。不能要求孩子一套,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教”比“言传”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因此,仅仅说教作用并不大,在乐善好施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乐于助人的具体行为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助人的习惯。因此要想培养乐于分享、善于关心、主动帮助他人的孩子,父母们要先做出表率哦。

建议2

解释助人行为的原因

文章图片3
孩子良好品质的培养时期,家长要有耐心,多做引导。但引导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有许多研究表明,进行行为引导的时候,对孩子阐明助人行为的具体理由,尤其是强调说明他人的感受时,最能帮助孩子养成友善、体贴的行为方式。这是因为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尚不健全,所以,在父母要求孩子帮助他人的时候,要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譬如,“如果你把自己的小车让妹妹玩儿,她会很高兴”。父母的解释不仅能让孩子明白道理,让孩子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在以后类似情境中,能够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处境,从而更利于做出助人的行为。还会成为孩子行动的动力。

建议3

让孩子阅读助人为乐的书籍

文章图片4
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读物关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这些的故事书籍,和孩子一起阅读。但父母们要注意,阅读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在故事中学会分享、谦让和互帮互助。在亲子阅读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对故事的理解,特别是对于生活中助人行为较少的孩子,家长可以在阅读中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生活中不愿意助人背后的理由。这样不仅加深了亲子间的互动,也给家长改善孩子不良行为提供参考。

例如:有的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他人是因为曾经借给同学的卷笔刀被摔坏了,而此时,家长就要让孩子理解被摔坏的卷笔刀或许是无意行为,并不会每次借给别人东西都会被损坏。家长们可以鼓励孩子在下次借别人东西时候跟同学说下,这是我刚买的新文具,用的时候请爱惜点。通过这种互动,让孩子从故事中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好的品质,慢慢改变自己的行为,逐渐做个乐于帮助他人的好孩子。

建议4

给孩子创造主动助人的机会

文章图片5
为了培养孩子的助人品质,需要布置一些任务,让孩子得到正面的反馈,有所收获,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孩子才更容易自发去做。比如,父母下班回来,孩子要主动问好,备茶递水;主动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倒倒垃圾,提提东西;大人休息时,孩子动作要轻,不要影响他人的休息。当在家里得到孩子的帮助时,家长也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对的。在家里习惯了相互帮助,就会推及到周围的其他人。

不仅如此,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和帮助;还可以试着跟孩子一起查找公益项目,收拾并捐赠孩子小了的,旧的衣物、书本等,如果有机会,也可以鼓励孩子和贫困山区的孩子进行手拉手交笔友,这些虽然是小的举动,但要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助人方法,同时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帮助别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更是让受到帮助的人和自己都快乐的事情。

建议5

助人为乐也要力所能及

文章图片6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乐于助人,但在培养孩子的这一品质的时候,也要注意引导孩子做出“恰当的助人行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别人施与帮助。近年来偶有新闻,为了救溺水的人,救人的人也溺水身亡,让人可惜。因此在培养孩子助人品质的伊始就要与孩子明确,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要注意帮助的方式,不为了助人而助人,不逞强。
第2个回答  2021-11-13
一、家庭熏陶很重要
1、任何一种优秀品质的形成,家庭氛围的熏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乐于助人的父母,总是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和邻居、同事、朋友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会向父母学习,主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2、从游戏中学习助人为乐。除了不经意间的家庭熏染之外,家长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为孩子创设情景,让他在游戏中体会帮助人的快乐。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孩子可以模仿参与的角色扮演类游戏,让孩子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比如,妈妈扮演病人,孩子扮演好心的路人,孩子看到病人痛苦万状,就会心生同情,把“病人”安全地送到医院;病人得到救助,孩子就能体会到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快乐。
二、在集体活动中助人为乐
1、集体活动需要更多的协同合作、相互配合帮助。所以,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结识伙伴、培养广泛的兴趣,更能有效地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习惯。
2、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会慢慢地发现,只有诚恳待人,助人为乐,才能在自己有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的情感经验会引导孩子更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并把助人为乐作为一种很好的习惯保留下来。
三、助人为乐很快乐
1、助人为乐可以先从家庭开始,孩子在尊重父母与其他长辈的基础上,还要想着为他们做些事情。比如,父母下班回来,孩子要主动问好,备茶递水;主动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倒倒垃圾,提提东西;大人休息时,孩子动作要轻,不要影响他人的休息。
2、在家里习惯了相互帮助,就会推及到周围的其他人。比如,孩子会帮年纪大的人拎东西,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让座,主动探望生病同学并给予适当的帮助等等。
四、爱心提示
1、儿童从“我”的意识到“你”“他”,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飞跃,从满足自己要求到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则是道德意识的升华。
养成好习惯有诀窍
2、当孩子表现出为集体办事或帮助他人的愿望时,家长要积极鼓励,同时想办法帮助孩子实现,必要时在感情支持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
第3个回答  2021-11-06
助人为乐,自己快乐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雷锋叔叔的故事了,说他好事做了一火车,要我们向他学习呢!”朵朵一进门就激动讲起班里的新闻。
  “妈妈,我们是不是也要像雷锋那样送迷路的人回家呀?”朵朵问。
  “不是啊,只要是你帮助别人做好事就行了,不是非得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学习他的精神,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好的,我现在就去给奶奶拿个小凳子,蹲着干活多累啊!”朵朵高兴地跑去找凳子去了。
  助人为乐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良好的道德风尚,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家庭熏陶很重要
  任何一种优秀品质的形成,家庭氛围的熏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乐于助人的父母,总是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和邻居、同事、
  朋友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会向父母学习,主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从游戏中学习助人为乐
  除了不经意间的家庭熏染之外,家长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为孩子创设情景,让他在游戏中体会帮助人的快乐。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孩子可以模仿参与的角色扮演类游戏,让孩子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比如,妈妈扮演病人,孩子扮演好心的路人,孩子看到病人痛苦万状,就会心生同情,把“病人”安全地送到医院;病人得到救助,孩子就能体会到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快乐。
  在集体活动中助人为乐
  集体活动需要更多的协同合作、相互配合帮助。所以,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结识伙伴、培养广泛的兴趣,更能有效地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习惯。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会慢慢地发现,只有诚恳待人,助人为乐,才能在自己有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样的情感经验会引导孩子更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并把助人为乐作为一种很好的习惯保留下来。
  助人为乐很快乐
  助人为乐可以先从家庭开始,孩子在尊重父母与其他长辈的基础上,还要想着为他们做些事情。比如,父母下班回来,孩子要主动问好,备茶递水;主动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倒倒垃圾,提提东西;大人休息时,孩子动作要轻,不要影响他人的休息。在家里习惯了相互帮助,就会推及到周围的其他人。比如,孩子会帮年纪大的人拎东西,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让座,主动探望生病同学并给予适当的帮助等等。
  爱心提示
  儿童从“我”的意识到“你”“他”,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飞跃,从满足自己要求到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则是道德意识的升华。
  养成好习惯有诀窍
当孩子表现出为集体办事或帮助他人的愿望时,家长要积极鼓励,同时想办法帮助孩子实现,必要时在感情支持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
第4个回答  2021-11-06
让孩子学会助人为乐,就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去教育和帮助孩子。比如让孩子为长辈端水,捶背,让孩子了解大人有什么愿望等等。平时妈妈爸爸对长辈要很关爱,做个好榜样,常给长辈捶捶背,端水等。时不时的让孩子也参与其中。开始孩子只是觉得好玩的参与,他参与过后要对孩子说谢谢,还要记得一定要对他的这种行为给予他肯定和表扬哟,在 给他一个奖励:一个香甜的吻。时间长了,他自己看到大人累了或渴了都会主动给大人端水捶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