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前赤壁赋>>的主旨

字数150-200

主旨是:此文从泛游大江之乐写起,转到顾念人生之悲,再复归于精神解脱的愉悦,在悲、乐转换之中,提出了“人生意义何在”这样一个哲理命题,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力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出处节选】《前赤壁赋》——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话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扩展资料

1、《前赤壁赋》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2、《前赤壁赋》鉴赏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主旨:本文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附:
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第2个回答  2006-06-24
主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处境艰危,心情苦闷,有时也从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悟出之道。本文借游览赤壁,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内心深处有其复杂的思想斗争,终究归于热爱生活,关怀世事,人生态度仍是积极、欲有所为的。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身处逆境时,能够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总想有所作为,觉得有价值的贡献不会成为过去,实属难能可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6-24
主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处境艰危,心情苦闷,有时也从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悟出之道。本文借游览赤壁,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内心深处有其复杂的思想斗争,终究归于热爱生活,关怀世事,人生态度仍是积极、欲有所为的。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身处逆境时,能够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总想有所作为,觉得有价值的贡献不会成为过去,实属难能可贵。
第4个回答  2018-11-30
文中,作者通过月夜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之间的对话。其实,客人吊古伤今的忧愁,正是反映了作者积极上进、兼济天下思想不能实现的儒家情怀,而苏子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则是反映了作者在遭受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后,消极避世,追求个人洒脱的道家思想。因此,此篇文章表现了作者苏轼被贬黄州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