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蒋捷生平概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6-06-24
同学们,高一语文新课本里有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其中化用了许多的诗词,为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好多诗我都让大家去背诵掌握了,只是还有一首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许多同学都不大理解,比方说,蒋捷何许人?他的这首词应该怎么样去理解?作者化用这词的用意在什么地方?要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蒋捷和他的生平与创作情况。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进士,尚未一展鸿图,南宋便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振山河的蒋捷,便退隐江湖,栖息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不肯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他的词作多以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恸,其感伤胜似长空雁鸣,其哀苦犹如寒泉低吟,共内蕴的激越难抑又如地火涌动,形成郁勃悲慨、清峻流爽的风格,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例如他的《虞美人·听雨》,把自己少年的浪漫生涯,中年的颠簸流离,晚年的悲苦境遇刻划得入木三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从伴随人生的风雨中,提炼了“听雨”这个典型的情景。而同是“听雨”,三个不同时期,有着三种不同意境,深刻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在异乡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看破红尘的心情,这是一种亡国者的哀痛,失志者的悲愤!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正如这绵绵不断的雨脚,一束束都从他心灵里绞出血泪。
物感于心,情发乎衷。蒋捷艺术触觉的敏锐,几乎是深入到每个事物、每种境遇的常人所难以触摸的地步。例如他的《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 ,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作者以心灵敏感的耳朵,谛听秋天的各种声音,由远而近,层次分明地着力铺叙,天籁加人籁,组成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全篇采集了九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写是秋声,渲染的是秋天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发的是心中的悲声、痛声、恨声、愤声,以及“理不断,愁还乱”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这一夜之间时间的推移,似乎是人生苦难历程的再现,特别是“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使他惊心,勾起作者的亡国之痛。当风声、雨声、更鼓声接踵而来时,留在心底那种印象犹深的声音会带动而起,击起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因而悲切之外,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情。
这首秋声赋,通篇以“声”字为韵,一气呵成。声音不是拼凑,而是层层逼进,最后由蛩声到雁声,运用对话形式:“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长叹不绝,来个逃遁,跳到更广阔的空间,让你去细细品味。这种词尾,字尽言犹未尽

遍读全宋词,很喜欢的一个词人,就是蒋捷;最喜欢他的两首词,一是《一剪梅.舟过吴江》,一是《虞美人.听雨》。《舟过吴江》前面已经谈过喜欢的理由了,因了吃樱桃的契机;不过总觉得还不过瘾,还想继续说说他的《听雨》。
词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若说陶渊明是走进了物我合一的和谐无我之境的话,那么《听雨》则是有我之境的典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生于北宋末年,本是皇室宗亲,少年时享尽荣华富贵、笙歌燕舞。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随着外虏的入侵,宋室的南迁,蒋捷的人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辗转异乡,客舟、断雁、江阔、云低,读来令人肠断。
正是这样大的人生境遇落差,叫蒋捷看破了俗世红尘,决定放下一切,归依佛门么?我看未必。看破了红尘,红尘便不成为一种迷障,也无须逃避了。大凡出家的,若非境遇所迫,大多是看不破的。因为看不破,所以才要断然远离声色犬马,强迫自己进入一种苦修状态。
几十年曲折坎坷的人生,在蒋捷笔下,化作了一声轻叹,一句看似平静实则断肠的偈语--悲欢离合总无情。若菊却分明在偈语底下,看到一个孤独飘零的灵魂,在平静的僧庐底下,长夜无眠,依然葆有着一颗无法平静的心灵。那阶前点滴的,又岂是暮雨,点点是离人泪啊……
佛曰:因爱而生忧,因爱而生惧。若使离爱者,无忧亦无惧。
或许,有我无我之间,差的也是一个“爱”字吧。无忧无惧,则进入真正的平静,将享受到一种隽永的轻松和喜悦。这样的境界,我只在陶诗中领略过。

姓名
姓名: 蒋捷
又名: 号竹山 字胜欲
性别: 男
生卒年: 1245?-1310?
所属朝代: 宋代
所属文学时期: 宋代文学
代表作品: 一剪梅 贺新郎
同时期作家: 张炎
作家生平
作家生平
蒋捷

蒋捷(1245?-1310?),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隐居太湖中竹山,坚不出仕。他在宋末词人中与众不同,词风兼有豪放、清空、秾艳等多种特色,部分词有民歌的风味。内容则多抒写漂泊中触物伤情之细微感受,表达了遗民的孤苦、悲哀。有《竹山词》。

参考资料:http://xiaozhaofeidao.blogchina.com/1274563.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