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敦是谁

章敦
更详细 更详细 要有5000字左右 今晚

章敦字子厚(1035—1105)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敦传》说:“敦豪俊、博学善文”。“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旋又命为湖南北察防使,以武功“擢知制诰,直学院士判军器监。”又以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命为三司使(计相),同年十月建议建立变法的重要机构——三司会计司。此间他极力赞助王安石变法,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熙宁八年(1075年)王吕交讧,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敦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1)。
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起用章敦为参知政事。是时王安石意志消沉,退居金陵。而熙宁新政在元丰间基本上能够得以延续,同章敦、蔡确(元丰五年任相)等变法派领袖坚持变法立场是分不开的。
随着政局的动荡,章敦一生几起几落,《宋史》竟把他列入“奸臣传”,给他定的主要“罪状”是,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佑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
个性豪俊,博学善文。中进士之后,初任县官,以欧阳修推荐,入朝试馆职,被劾,复出任县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王安石秉政,赏识章敦之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协助推行新法。荆湖溪峒诸蛮为患,熙宁五年(一○七二),章敦受命察访荆湖北路,经制蛮事三年有馀,开拓境土数百里。其后历任朝廷及州郡官。
宋哲宗即位,迁章敦知枢密院事。其时宣仁太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主政,尽罢新法,章敦力争,因而被黜出外郡。元佑八年(一○九三),宋哲宗亲政,以绍述熙宁、元丰为志,明年改元为绍圣,起用章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敦既为相,复行新法,对元佑诸臣大肆报复,生者流窜,死者追贬夺谥,并企图追废宣仁太后,因宋哲宗感悟其非而止。章敦虽对付旧党手段过激,事同弄权,但能不以官爵私其亲人。
宋徽宗立,迁章敦特进,封申国公,然以章敦尝反对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调和新旧两党。章敦则以罪贬逐於外,至崇宁四年卒。
章敦为人阴险狡诈 ,整治政敌毫不手软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后来又因与苏轼政见不合,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敦睡不着觉了,他妒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把他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在宋朝,贬到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级的处罚。由此可见章敦之狠。章敦字子厚(1035—1105)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敦传》说:“敦豪俊、博学善文”。“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旋又命为湖南北察防使,以武功“擢知制诰,直学院士判军器监。”又以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命为三司使(计相),同年十月建议建立变法的重要机构——三司会计司。此间他极力赞助王安石变法,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熙宁八年(1075年)王吕交讧,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敦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
虽然章敦力主改革,但是由于与王安石不合而仅用其为中书校正,后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1072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于1077年调参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的叛变,招抚45州。但是由于章敦的强硬对付少数民族的政策,引发湖南、湖北一带的骚动,被贬为起居注。宋哲宗即位之后,章敦又因为废除新法的问题与司马光当着宣仁太后之前犯颜争议,而出知汝州。
元佑九年(1094年),章敦于宣仁太后死后进京出任尚书左仆打门下侍郎,恢复宋神宗的新法,史称绍述。而在章敦当政期间,绝大部分支持司马光的旧党党人都被放逐,甚至于贬到岭南等蛮荒地区;而章敦也进行言论控制,设立元佑提制局等单位对于反对新法的言论加以控制,甚至于在宫廷内部兴狱。元佑十一年(1096年)章敦以巫蛊要求宋哲宗废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刘皇后,连宋哲宗都大叹:“章敦坏我名节!”
宋哲宗死后,宋徽宗即位,封章敦为申国公;由于章敦曾反对宋徽宗继位,所谓“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曾布怒斥道:“章敦,听太后处分!”,之后又贬雷州司户,再贬舒州团练副使,死于任上。死后被追贬为敦昭化军节度副使。《宋史》列入〈奸臣传〉在《宋史》第471至474卷有“奸臣传”四卷,共收奸臣21人。其中第471卷列奸臣6人,即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敦、曾布、安敦。这就比较诡异了——全宋,尤其是北宋末期和整个腐朽至极的南宋,只出了21个奸臣,而且近三分之一为王安石的追随者。那么,就有一个疑问:章敦等人是否真是奸臣?在这里,为扣题,小刀只究章敦,望得以管中窥豹。


章敦,字子厚(1035—1105)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敦传》说:“敦豪俊、博学善文”。仁宗嘉佑四年(1059)中进士之后,初任商洛令,以欧阳修推荐,入朝试馆职,被劾,复出任县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秉政,赏识章敦之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协助推行新法?#65310;:��贾盥��迹�跄�迥辏?072),章敦受命察访荆湖北路,经制蛮事三年有余,开拓境土数百里。熙宁七年(1704)召还,擢知制诰,直学士院。
判军器监。偶遇三司条例司失火,因指挥救火有功,被神宗提为三司使。
元丰三年(1082)二月,拜参知政事。五年四月,为门下侍郎。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逝世,哲宗即位,为知枢密院事。其时宣仁太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主政,尽罢新法,章敦力争,因触忤太皇太后高氏(宋英宗的皇后,神宗的母亲)为由被黜出外郡。元佑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以绍述熙宁、元丰为志,明年改元为绍圣,起用章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这里要注意的是,哲宗为了表示对章敦的信任和器重,决定暂不设尚书右仆射兼门中侍郎。)则章敦以独相的身份辅佐哲宗长达六七年,期间复行新法,先后恢复了被司马光废除的熙宁、元丰新法。
元符三年(1100)正月,时值25岁的宋哲宗突然病逝。钦圣太后向氏(神宗的皇后)垂帘听政,欲立端王(宋徽宗赵诘)。章敦认为端王为人“轻佻”,不适合做皇帝(这倒是一句大实话),而触忤向太后,又得罪了徽宗。宋徽宗立,迁章敦特进,封申国公,然以章敦尝反对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调和新旧两党,罢章敦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崇宁四年(1105),北徙睦州时,卒于贬所。

以上即为章敦70多年的仕宦经历。
从可观,章敦亦是宦海浮沉。若说每一个太后都是苏轼的福星,那么每一个太后都是章敦的灾星了。唯一可说的是,章敦比他的旧友更为幸运的一点是,他到底得以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似苏轼一身苦于无处施展才华,但以“新法”失败的结局,对章敦而言,这种失败是否比怀着一个希望而奋斗终身带来更大的打击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5
章敦字子厚(1035—1105)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敦传》说:“敦豪俊、博学善文”。“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旋又命为湖南北察防使,以武功“擢知制诰,直学院士判军器监。”又以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命为三司使(计相),同年十月建议建立变法的重要机构——三司会计司。此间他极力赞助王安石变法,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熙宁八年(1075年)王吕交讧,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敦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
虽然章敦力主改革,但是由于与王安石不合而仅用其为中书校正,后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1072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于1077年调参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的叛变,招抚45州。但是由于章敦的强硬对付少数民族的政策,引发湖南、湖北一带的骚动,被贬为起居注。宋哲宗即位之后,章敦又因为废除新法的问题与司马光当着宣仁太后之前犯颜争议,而出知汝州。
元佑九年(1094年),章敦于宣仁太后死后进京出任尚书左仆打门下侍郎,恢复宋神宗的新法,史称绍述。而在章敦当政期间,绝大部分支持司马光的旧党党人都被放逐,甚至于贬到岭南等蛮荒地区;而章敦也进行言论控制,设立元佑提制局等单位对于反对新法的言论加以控制,甚至于在宫廷内部兴狱。元佑十一年(1096年)章敦以巫蛊要求宋哲宗废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刘皇后,连宋哲宗都大叹:“章敦坏我名节!”
宋哲宗死后,宋徽宗即位,封章敦为申国公;由于章敦曾反对宋徽宗继位,所谓“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曾布怒斥道:“章敦,听太后处分!”,之后又贬雷州司户,再贬舒州团练副使,死于任上。死后被追贬为敦昭化军节度副使。《宋史》列入〈奸臣传〉。
第2个回答  2009-03-05
章敦字子厚(1035—1105)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敦传》说:“敦豪俊、博学善文”。“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旋又命为湖南北察防使,以武功“擢知制诰,直学院士判军器监。”又以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命为三司使(计相),同年十月建议建立变法的重要机构——三司会计司。此间他极力赞助王安石变法,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熙宁八年(1075年)王吕交讧,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敦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1)。
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起用章敦为参知政事。是时王安石意志消沉,退居金陵。而熙宁新政在元丰间基本上能够得以延续,同章敦、蔡确(元丰五年任相)等变法派领袖坚持变法立场是分不开的。
随着政局的动荡,章敦一生几起几落,《宋史》竟把他列入“奸臣传”,给他定的主要“罪状”是,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佑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
个性豪俊,博学善文。中进士之后,初任县官,以欧阳修推荐,入朝试馆职,被劾,复出任县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王安石秉政,赏识章敦之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协助推行新法。荆湖溪峒诸蛮为患,熙宁五年(一○七二),章敦受命察访荆湖北路,经制蛮事三年有馀,开拓境土数百里。其后历任朝廷及州郡官。
宋哲宗即位,迁章敦知枢密院事。其时宣仁太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主政,尽罢新法,章敦力争,因而被黜出外郡。元佑八年(一○九三),宋哲宗亲政,以绍述熙宁、元丰为志,明年改元为绍圣,起用章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敦既为相,复行新法,对元佑诸臣大肆报复,生者流窜,死者追贬夺谥,并企图追废宣仁太后,因宋哲宗感悟其非而止。章敦虽对付旧党手段过激,事同弄权,但能不以官爵私其亲人。
宋徽宗立,迁章敦特进,封申国公,然以章敦尝反对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调和新旧两党。章敦则以罪贬逐於外,至崇宁四年卒。
章敦为人阴险狡诈 ,整治政敌毫不手软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后来又因与苏轼政见不合,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敦睡不着觉了,他妒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把他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在宋朝,贬到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级的处罚。由此可见章敦之狠。
第3个回答  2009-03-05
在《宋史》第471至474卷有“奸臣传”四卷,共收奸臣21人。其中第471卷列奸臣6人,即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敦、曾布、安敦。这就比较诡异了——全宋,尤其是北宋末期和整个腐朽至极的南宋,只出了21个奸臣,而且近三分之一为王安石的追随者。那么,就有一个疑问:章敦等人是否真是奸臣?在这里,为扣题,小刀只究章敦,望得以管中窥豹。


章敦,字子厚(1035—1105)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敦传》说:“敦豪俊、博学善文”。仁宗嘉佑四年(1059)中进士之后,初任商洛令,以欧阳修推荐,入朝试馆职,被劾,复出任县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秉政,赏识章敦之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协助推行新法?#65310;:��贾盥��迹�跄�迥辏?072),章敦受命察访荆湖北路,经制蛮事三年有余,开拓境土数百里。熙宁七年(1704)召还,擢知制诰,直学士院。
判军器监。偶遇三司条例司失火,因指挥救火有功,被神宗提为三司使。
元丰三年(1082)二月,拜参知政事。五年四月,为门下侍郎。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逝世,哲宗即位,为知枢密院事。其时宣仁太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主政,尽罢新法,章敦力争,因触忤太皇太后高氏(宋英宗的皇后,神宗的母亲)为由被黜出外郡。元佑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以绍述熙宁、元丰为志,明年改元为绍圣,起用章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这里要注意的是,哲宗为了表示对章敦的信任和器重,决定暂不设尚书右仆射兼门中侍郎。)则章敦以独相的身份辅佐哲宗长达六七年,期间复行新法,先后恢复了被司马光废除的熙宁、元丰新法。
元符三年(1100)正月,时值25岁的宋哲宗突然病逝。钦圣太后向氏(神宗的皇后)垂帘听政,欲立端王(宋徽宗赵诘)。章敦认为端王为人“轻佻”,不适合做皇帝(这倒是一句大实话),而触忤向太后,又得罪了徽宗。宋徽宗立,迁章敦特进,封申国公,然以章敦尝反对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调和新旧两党,罢章敦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崇宁四年(1105),北徙睦州时,卒于贬所。

以上即为章敦70多年的仕宦经历。
从可观,章敦亦是宦海浮沉。若说每一个太后都是苏轼的福星,那么每一个太后都是章敦的灾星了。唯一可说的是,章敦比他的旧友更为幸运的一点是,他到底得以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似苏轼一身苦于无处施展才华,但以“新法”失败的结局,对章敦而言,这种失败是否比怀着一个希望而奋斗终身带来更大的打击呢?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526510793

第4个回答  2009-03-05
章敦字子厚,祖籍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他父亲章俞时候迁徙到了苏州落户。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章敦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同榜的还有章敦的侄子章衡。由于章敦博学善文,自视甚高,现在却名列其侄之后,觉得是非常羞辱的事情,所以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是等到下一科才进入仕途。1061年左右,他与苏轼都到陕西省当了地方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