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如题所述

  1问题的提出

  90年代初,我国兴起过一股讨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热潮。后来为了避免一哄而上,才降格为经济中心城市。在讨论中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大都把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在贸易中心、流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经济中心城市作为创新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经济中心城市跨世纪的战略目标必须依靠全面创新来实现,而全面创新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在经济上对其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和“聚合”作用的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武汉、重庆、沈阳、哈尔滨、西安、兰州等)。我国经济中心城市能否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关键是这些城市有没有真正成为该地区的创新中心,而要成为一个地区的创新中心,就要不断完善创新机制。
  80年代末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沿海、沿江、沿边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有些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在某些方面(主要是经济方面)有所减弱,没有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的应有作用,这与创新机制不完善,在诸多方面缺乏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许多经济中心城市看到了创新机制对于其发挥“中心”作用的意义,也采取了若干激励创新的实际措施(如奖励优秀科研工作者、颁发优秀科研成果奖等),但是,在对于创新机制的理论认识和实际工作中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方面,仍然与其跨世纪发展战略的要求存在着很大差距。面对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这种创新机制相对滞后的状况显然不适应实践的需要。因此,完善创新机制是我国经济中心城市跨世纪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创新机制的基本内涵

  创新机制是指创新活动中各种创新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表现为创新主体(指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进行创新活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创新方面的自我管理机能和活动协调机能。
  从自我管理机能来看,创新机制是由创新信息管理、创新决策管理、创新计划管理、创新实施管理和创新控制管理等环节构成的创新管理系统。在创新信息管理这个环节上,创新主体根据自我发展和创新的需要,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目标和备选方案。在创新决策管理这个环节上,创新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对比、选优,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在创新计划管理这个环节上,创新主体对创新决策进行分解,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更具有操作性,形成切实可行的创新计划体系。在创新实施管理这个环节上,创新主体按照创新计划进行实际创新活动,使创新计划变为现实的创新成果。在创新控制管理这个环节上,创新主体根据实际创新活动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创新活动及其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便圆满地完成创新计划。上述四个环节相互渗透、相互反馈、循环运行,每一个循环过程都产生一定的创新成果,并给创新主体提供新的创新信息,为其提出新的创新目标。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否则,创新活动就不会顺利、持续地进行。
  从活动协调机能来看,创新机制是由各种创新活动因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有机系统。创新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因素: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创新手段。创新主体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它又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个人—组织—社会。在现实的社会中,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但是,个人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进入社会生活,不属于任何社会组织的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个人、社会组织、社会以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形成不同的依次被包容的关系:个人被包容在社会组织中,社会组织又被包容在一定的社会中。创新主体的这三个层次在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作为创新主体的个人在创新活动中具体完成某些方面的创新工作,是创新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作为创新主体的社会组织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创新工作的主 要承担者和完成者;社会作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协调作用,是创新工作的全面协调者。
  作为创新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完成者,各种不同社会组织的创新功能也是不一样的。实际创新活动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环节构成的。各级国家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宣传机构、民间个人等在创新活动中主要的功能是知识的创新与传播;而企业则是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创造、学习、革新、传播和应用新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来自其创新的需要、目的和动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就是说,创新需要也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动机是推动其进行创新活动、达到创新目的,并指引创新活动去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等。创新动机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人们创新活动的内在的、直接的原因。从社会意义来划分,创新活动动机可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不正确的动机,例如,有的企业为获得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而去“创新”,就是低级的、不正确的动机,靠这种动机推动的创新活动是不能持续进行下去的。只有动机高尚、正确的创新主体才能将创新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取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创新客体是创新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要的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精神文化作为创新客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观念、知识和技术。制度文化作为创新客体包括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一切法律、法规、政策及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等。对这一客体进行创新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旧的制度文化进行创新,使它们更加适合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二是创立关于创新活动的制度文化,在法律、法规、政策及各种规章制度中对创新活动规范作出明确规定,保证创新活动在一个规范化的环境中顺利进行,使创新活动参与者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得到法律的保护。物质文化作为创新客体是指创新活动所指向的物质客体,它是精神文化创新和制度文化创新有机结合的物化形式。人们创新活动的最终成果大都通过具体的物质形式体现出来(某些成果以“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
  创新手段是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主要有创新的工具、设施、方法。创新的工具和设施是创新的活动中的“硬件”,包括各种创新活动中先进的操作工具、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各种必备的设施和条件。创新的方法是创新活动中的“软件”,主要包括创新活动中采用的科学的实验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思维方法等。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是人们创新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有效方法,但若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也不能“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上述三种因素形成一定的创新活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创新功能,产生一定的创新结果。创新活动结构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功能的发挥,创新功能又反过来影响着创新的各种因素及其活动结构。创新活动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创新功能的强弱,也决定着创新结果的质和量。这种创新活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形成一种创新活动的机制。创新机制决定着创新成果的数量和水平。

  3 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完善创新机制的对策

  根据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增创新优势的要求和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我们提出完善创新机制的几点对策:
  第一,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的具体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中心城市有效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结果都是来自正确的创新意识。因此,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是我国经济中心城市今后持续、稳定地进行创新活动的起点。正确的创新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创新自觉意识;创新责任意识;创新道德意识;创新风险意识。树立了正确创新意识的人应具有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很强的创新责任感,能够把创新活动积极主动地结合到工作中去,把创新活动当作自己本职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创新道德意识较强的社会组织中,“不创新”是一种耻辱,创新看作是一种光荣,那些长期不思创新的“维持派”将失去地位和市场;创新者和创新活动管理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有很强的创新风险意识,有抵御风险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经济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其创新的具体目标就要紧紧围绕这个战略任务来制定。例如,广州市政府根据广州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金融、科技、教育、信息、商贸、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成为区域中心的战略任务,广州市的创新目标就要围绕上述几方面来确定。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在我国经济中心城市跨世纪的发展蓝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创新型人才的短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实现教育观念的大转变,突出素质教育,靠自身力量教育和培养人才。二是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并使引进的人才真正发挥其作用。三是从感情上和物质上给予关心、爱护,留住现有的和引进的创新型人才。为使这三项措施能顺利落实,我们认为应突出强调: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用人机制,按照“纳以致用”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大量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根据经济中心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要求,并据此确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等,在此基础上采取在职学习、短期培训、厂校合作办学等形式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创新人才严格实行淘汰制,定期对享受政府创新待遇或优惠政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评估,对于那些长期达不到创新目标者要收回所给的待遇和政策。
  第三,以物质利益原则为基础完善创新动力机制。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中活动着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原则告诉我们:通过赏罚分明、分配合理的物质诱导和物质刺激,可以使人们努力争先,顽强拼搏。创新是十分艰苦的复杂劳动,只有在物质上有较高的回报,才会使创新型人才产生持久、强大的内在动力。在物质诱导和物质刺激的前提下,再加上精神鼓励,就会使创新机制完善,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精神鼓励应从尊重个人价值、提倡爱国主义和加强社会组织内部文化建设入手。所谓尊重个人价值,就是对创新型人才在人格、知识和才能上给予更多的尊重,在事业上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们的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并得到较高的物质和精神补偿;所谓提倡爱国主义,就是把创新活动同发挥经济中心城市作用和国家的存亡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主义具体化为社会组织及其员工创新的内在动力;所谓加强社会组织内部文化建设,就是围绕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动目标,建构具有某种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近几年来,我们在物质利益分配上虽然不同程度上取消了“大锅饭”,但由于没有明显拉开物质利益分配的档次,安于现状的“维持派”与敢于冒险的“创新派”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物质诱导与物质刺激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只有将物质利益与创新成果合理地联系起来,以此为基础形成并不断完善一套有效的创新动力机制,经济中心城市在各方面的创新才会快速发展起来,跨世纪的战略决策才会顺利实现。
  第四,以完善高新技术市场机制为突破口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增创新优势必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要靠不断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来保证。为此,我们建议应特别注意以下五点:一是完善高新技术市场,使高新技术市场更加规范化,这是高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二是要加强高新技术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把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遵照集中优势、重点发展、择优支持的原则,确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加大科技投入。三是要注重经济中心城市的特色,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优势,确立新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避免与其它城市的重复投资和不必要的竞争。四是要对经济中心城市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强管理,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提高经济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完善创新机制的对策 霍福广 陈建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23
准确的说,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第2个回答  2021-03-2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