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歌

如题所述

苏轼的诗歌有《阳关曲中秋月》《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鉴赏: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千古名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鉴赏: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千古名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鉴赏: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千古名句: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鉴赏: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5、《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鉴赏: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