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如题所述

渔歌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原文: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区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27
渔歌子》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家乡的忧愁 。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
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
“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第2个回答  2022-12-27
《渔歌子》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的乡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还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优美的春日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词是我国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词作,《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又成为词牌名。
第3个回答  2022-12-27
渔歌子》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的乡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还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优美的春日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词是我国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词作,《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又成为词牌名。

  全词原文如下: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在西塞山前有成群的白鹭飞过,粉红色的桃花花瓣掉落在江面之上,江水之中还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着。此时的江边有一个带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的渔翁,不顾斜风细雨,仍在垂钓,怕也是被这美景迷住而不知归家。

  赏析:这首词的前两句交代了自然环境与时节,为我们展现出了秀丽的水乡风光,后两句则是写人,在斜风细雨之中从容自适的渔翁反倒成为更加吸引人的画面。全词色彩鲜明,构造出的气氛宁静而闲适,充分体现出作者匠心别具,也表现出诗人超脱的趣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12-27
寄情山水,心含天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