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发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1

1. 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就为教师明确了评价学习过程的最好选择。

语文的学习效果评价可以多方面地发挥群体的作用。例如作文批改上,可以采取让学生自我评价——同学群体评议——教师点拨——学生自我提高性评改。由于群体的知识比个人的知识更加丰富,对问题的加工比个体的加工更深入,因此,在师生群体讨论评议的情况下,学生作文的自我鉴定水平,文学欣赏水平会有长足进展,这比教师单方面批阅星星点点的红字,学生看一遍就算了的效果明显好些。在群体式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小作者的字、词、句运用能力,同学们可互相评说,个人观点相互碰撞,往往会出现很多思维的亮点。教师及时地捕捉并积极地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欣赏作文,评点作文的趣味性。训练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更多的作文知识,其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必要的评价和激励可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欲望。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给予全面的评价,并通过评价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积极期望,如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先读后问)“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同学们,如果去掉“小小”这个词,好不好?请大家按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一致认为去掉这个词不好,并各抒已见。)

(学生发言略,以下仅摘录教师的评语)

师:能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说得有道理!

师:说得不错!你们是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说的。还可以从什么方面来理解?大家继续谈。

师:你真会动脑筋!从词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你读书真认真!结合句子的意思谈自己的感受,好!

师:讲得对!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不是单纯地说对与不对,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渗透了学习方法并给学生继续学习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创新意识由此萌芽。其成功之处主要是评价的激励,燃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貌似平淡无奇的“小小”一词中竟包蕴着种种滋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发挥了自主精神,欣欣然投入小组讨论中,自由发表意见,如此长期训练,学生仔细阅读,自觉深思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质疑能力也会增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感悟,一方面自然展示了自己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学效果。爱语文——学语文——形成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工具是一张试卷,这太过于单一、枯燥了。首先,我们要想办法改变制卷的模式,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命题标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检测,增加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正确导向。其次,我们还要改变试卷分析只看分数、只看等级的状况,彻底摒弃“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同样是60分的语文试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细加分析,逐一评判,找出学生的学习优势,提出其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阅读理解或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强,我们就要引导他在知识的应用和阅读感悟、习作训练上多下功夫,反之亦然。同一道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做整齐划一的结论。再次,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语文试卷上看到比分数更多的内容,找到自己学习语文的努力方向。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学习效果的科学分析,也才能收到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在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效果,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走出传统语文教学评价的误区,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将这些观念落实到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促其掌握科学的学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语文教学改革的空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 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性

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

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这里谈谈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应采取的策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

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

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显而易见,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也势必造成文言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要改变这种现状,给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就必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

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第一,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

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

这样也许会有人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理解。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

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

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 第二,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

直述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

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要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

3. 文言文《狼》以屠户的角度发挥想象描述故事

夜晚的月色显得阴森森的,乌云不时地把月亮给遮掩住,天冷冷的,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一个膀大腰粗的屠户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小道上,他身穿一件麻布织成的衣服,肩挑扁担,身影摇晃在狰狞可怕的夜幕里。由于白天生意兴隆,担子中的肉被抢购一空,惟独剩下几根骨头了。他哼着小调走着,突然发现身后尾随着两只凶恶的狼,虎视眈眈,它们眼睛散着绿光,看阵势是准备从屠夫身上弄吃的,情势险峻啊!

屠夫的心顿时变得忐忑不安,但出于无奈,只得边向前走,边在心里琢磨良计。最后决定把剩下的骨头丢了根给它们,大步流星往前跑,未料到骨头被其中一只狼叼去啃了,而另一只仍然尾随其后,没办法,屠户只好又扔了一根,可它们又一个吃,一个继续追赶屠户,“唉,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屠户困惑地想着。不一会儿,骨头丢完了,可那两只贪得无厌的狼还是像刚开始一样一同跟在屠户后面。

屠户见两只狼不走,心里又七上八下起来,想着自己危急的处境,不由地打了个哆嗦,心想:“我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遇到这俩冤家,它们要是现在给我来个突然袭击,前后攻击我,我怎么应付得了啊”!正被这事儿烦琐着,想着万一没办法了,干脆和它们拼了,猛得往旁一看,看到不远处的野外一片茫茫,几乎全是菜地,仔细眺望,竟发现其中还掩藏着一个打麦场,麦场面积较大,中间还有场主堆积的像小山一样的柴草。

屠户计划到就把那儿当作“屠狼场地”,与狼展开一场搏斗,策划好这完美的计谋后,他长舒一口气,叹道:“真可谓‘当神关闭一扇门时,必会同时打开一扇窗’啊!”屠户暗自庆幸到自己还算幸运,连忙一遛烟儿地飞奔到柴草下面躲着了。屠户松口起后,卸下身上的担子,从中抽出一把锋利的屠刀握在手中,随时准备等待狼的进攻。

狼看到屠户拿起刀似乎还有两下子,想到:我们现在若是莽撞地去攻击他,说不定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呢,还是三思而行得好。它们提高警惕,不敢轻易采取进攻,但也不肯善罢甘休,只是瞪起双眼怒视屠户。持续一段时间后,双方都未发生动静,屠户稍稍松弛一会儿后,惊异地发现前方不见了一只狼的踪迹,只剩另一只狼像只狗似地蹲坐着,并且神情悠闲得很,眼睛都快闭上了。

屠户在心里经过反复思量后,深知万不可错失大好良机,便一个箭步过去,“风驰电掣”一般,一挥刀,给狼重重地一击——狼的脑袋被劈开了。狼顿时感到疼痛难忍,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来,只见屠户又是手舞足蹈地几刀下去,狼被砍得遍体鳞伤,无力地蜷缩着做垂死挣扎,结果终于倒在了血泊中……

屠户杀死狼后正准备回家,忽然想起“原先是两只狼啊,怎么只剩一只了呢”?他不由地回头向柴草堆处一望,原来另一只狼正在其中奋力地打洞呢,预备从这里钻进去趁屠户不备,攻击他的身后,可真够狡猾的啊!屠户见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了,只露出了 *** 和尾巴,便抓住时机跑到狼的后面,身手敏捷地斩断了狼的后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屠户这时才真正清楚了之前那只狼的意图:它制造出的假象原来是为了诱惑自己的。

屠夫这才挑上扁担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希望能帮到你,也希望你能给我好评哦,你的好评是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4.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

每当学文言文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会问:“老师,?”我的回答开始是这样的几条: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汲取我们民族的智慧,吸收民族语言的精华,培养对民族的感情,开创新的生活。

他们听了,总表现出来疑惑的神情。有些直爽的学生就跟我说,老师你讲的这些太大,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他们觉得文言文学起来很苦,读了半天,还是昏头涨脑。我告诉他们要有些耐心,可是连我也知道让现在的孩子有耐心太难了。

他们中间还有人问我,有什么简单的对付考试的方法,他们太不愿意学文言文了。 我亲爱的同路人,不知道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没有,你又是怎样给学生做了圆满的解答。

反正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后,我再回答这个问题便有些犹豫了。我坚信我原先的回答是正确的,可是面对功利性很强却又缺乏耐性的学生(恐怕不仅仅是学生),那样回答有什么意义呢。

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既能让学生信服,又不至于把他们的学习引向歪路呢? 我就尝试着从服务学生的考试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来两点:第一,文言文阅读是我们考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无法回避;第二,文言文学好了,也有助于其他方面的考试。

为了说服学生,我杜撰了一个理论:人生中的事情可以分成我们乐意做的事情和我们不乐意做的事情;对于我们乐意做的事情,只要无害,只管去做,而且不需要我们强迫自己来做;对于我们不乐意做的事情,有些不是必须要做的,那就不做,有些是必须要做的,那就强迫自己做。还有一点,我们做有些事情,开始是强迫自己做的,到了后来我们反而乐意做了。

这个理论竟然也被学生接受了,我就不断强化一种意识,学文言文是我们不乐意做而又必须做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学文言文,我们终究会乐意学文言文的。 说服了学生仅仅是事情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怎样让他们感受到学文言文不太难,而且有乐趣。

我的做法是减少文言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的分析和记忆,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借助语言环境推测关键的难词难句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自然是削弱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可是为了让他们读起来,顾不得那么多了。

再一个,我就是重视诵读,做到多范读,多领读,鼓励朗读。我是坚信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品文章的魅力的,而感受这种魅力的一种好的方式就是诵读。

我还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发挥学习文言文的多方面的作用,比如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寻找写作资源和借鉴写作技巧。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对学文言文不耐烦的学生少了许多。

我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是庸俗了些?当然,现在我也还谈不上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朋友,当你的学生问你,“老师,呢?”你怎么回答他又怎么去做?我期待着你的绝妙回答。

5.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的知识,同时也是自己今后说话办事的一个理论依据吧,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必要的,而且其中很多的语言都很精练,后人无法超越:

例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类似的绝妙之辞,我国的古代太多了!

从网络语言看文言文的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可能听不懂古人说话的语音,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我们可以读《诗》,读《史》……

经常在BBS潜水,我才意识到了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文言文在世界上是独此一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将书面语和口头语剥离。文言文简约、韵朗上口,信息含量大,充分发挥了汉字六书构词的特点,文言文一直使用到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随着白话文的推广,文言文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大家可能会看到,每一年《现代汉语大字典》都会说收录了多少多少新词,但是,这样的速度在火热的BBS和博客时代是多么的落伍。如果是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上网或者平时不怎么上网、甚至不上网的人们如果来看BBS,恐怕有很多地方会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如:顶、沙发、斑竹、JJYY、BT……

以BBS为代表的网络因为身份的隐匿性和言论的相对自由使得人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言论,除了部分精髓,大多数低俗无聊的语言充斥着网络,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庸俗化。

网络咨迅的快速及时使大多数人可以很快的对咨迅进行迅速的反馈,当然速度(也包括键盘输入和习惯的手写的速度差别)带来的缺失就是人为简化、校对的缺乏和缩写流行,造成了网络语言的快餐化。

使用网络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富于朝气和创新,敢于蔑视权威和传统,所以不会苛守固定的模式和路子,可以把任何新事物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网络语言更新率不亚于流行时尚的变化,所以网络语言具有流行性。

但是大家想过吗?我们日常正式生活的书面或者口头都很少用网络语言----除非你是阿飞式的叛逆分子。每一个人碍于自己的社会、家庭身份与地位还是以生活中的语言说话。因为我们现实的生活与网络虚拟世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当然两种语言各自使用不同的背景场合了。

至此我才明白,老祖宗创立并坚持使用文言文是为了我们的文化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不消失。

因为文言文,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

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汉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可以相互沟通,这奠定了中国各地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

别说一百年,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们来听今天的小孩说话,恐怕有很多内容是丈二摸不找头脑的,别提几千年了。

据历史考证,东南沿海一带的客家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和语言的,广东的粤语带着很多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而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最正宗的汉语,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后的产物!

网络语言的发展更证明了没有知道明天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只要是经过基本识字教育,就可以读诗三百,可以读乐府,可以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两千年前的《史记》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语法句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言文的使用,不仅使得中国记载史料所耗费的物质最大化的精简,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延续传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运动不仅错误的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盘否定了文言文,这相当于毁坏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文言文,补习补习自己的传统文化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