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如何保护自己

用身体上的某种颜色或其他


    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

    一、保护色

    变色龙:它们移动缓慢,以免引起惊动。它们能够把体色融合于周围的环境。

    北极熊:它生活在冰雪覆盖的北冰洋,体色为白色,与周围的冰雪混合在一起,很难发现它的蛛丝马迹。

    斑马:它腿长,跑得快,身上黑白两色的横纹是机好的伪装。在阳光照耀下,黑色和色白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的能力不同,从而分散和破坏了体形的轮廓,使得敌人很难从环境中把斑马识别出来。

    虎:威风凛凛的老虎,表皮上黑色垂直的花纹,在热带树林里,使其很难被发现;因为炎日高照,竹叶与野草的影子,恰好造成老虎皮上相似的花纹。

    猎豹:身上有淡黄色的黑圆斑点,同草丛地面颜色一致。

    长颈鹿:长颈鹿的迷彩更是别具一格,在浅黄色的底色上“印有”大大小小各种不同形状的黑斑或褐色斑,这种斑驳陆离的“外衣”,可以起到一种迷彩作用,当长颈鹿隐身在树荫下时,在10米以外,敌害就很难分辨出哪是长颈鹿的花纹,哪是树枝叶的荫影。

    鱼类:鱼类不仅有着奇妙的保护色,有的还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生活在河里的鱼儿背部呈橄榄色,与水色非常相近,这样敌人从水面上很难发现它们。生活在海洋里的石斑鱼,身上生有赤褐色的六角形斑点,中间嵌有灰白色,它隐藏在珊瑚礁中,身上赤红色的斑点与红珊瑚几乎完全一样。比目鱼能随时改变身体上的颜色以躲避敌害,当它躺在水底淤泥上时,背部会出现与淤泥一样的细密黑点;当它游动在海草丛中时,其体色又变得与海草极为相似。

    二、拟态

    保护形是动物的另一种巧妙伪装术。为了躲避敌害的袭击,一些动物将自己的形态装扮得与外界环境中的物体惟妙惟肖。

    在巴西的一些小河里生活着一种叶形鱼,它身体扁平而呈黄褐色,头部前端还生长着一个和叶柄相似的吻突,当它在水底不动时,与落在水中的树叶毫无差别。

    裸蛙鱼浑身长有许多增生物和棘鳞,当大鱼觅食从它身边游过时,还以为它是水草哩,甚至有的大鱼还用嘴吻一下这种奇特的“植物”。

    澳洲海马全身长满了突起物和丝状体,当它在海水中轻轻漂荡时,犹如一丛活海藻,因而可在敌害面前蒙混过关。

    被称为“伪装大师”的章鱼,它的拟态术更是技高一筹,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束珊瑚,有时又把自己装扮成一堆闪光的砾石。

    在非洲的丛林里有一种非常奇特的小鸟,它的拟态本领更为绝妙,当它落在树枝上时,张开双翼,酷似五个美丽的花瓣,它的头部如同鲜艳的花蕊,这种巧妙的伪装,不仅可骗过巨鹰的袭击,而且还能轻易地捕捉到受骗上当前来“采蜜”的愚蠢小昆虫。

    螳螂: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螳螂,都有着各自的伪装色,有些螳螂种类有拟态现象,能更好隐蔽在环境之中。有些螳螂长得就像一朵花。

    枯叶蝶:很难把枯叶蝶从它栖息的叶子当中辨认出来。它看上去就像一片枯叶,有叶脉状的翅膀,且斑点就像枯叶上的菌类斑点。

    尺蠖:它是尺蠖蛾的幼虫,经常装扮成枯枝。白天附在树枝的末端一动不动,使人很难辨认。 竹节虫:一些竹节虫体形纤细,呈绿色或棕色,就像树枝或叶柄。还有一些体形短粗,有刺或其它的保护设施,看上去往往像是卷着的枯叶。

    三、放臭气

    南美洲有一种千足虫,全身有17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上都生有毒腺,能分泌出具有腐蚀性和麻醉性物质,一旦遇到敌害时,各个环节协同起来一齐施放毒液,形成一个扇形的喷射面,使敌人难以靠近,从而能顺利地逃出险境。相类似的还有放屁虫。

    在澳大利亚有一种叫“布福”的蛙,会从肛门喷射出毒液,令敌人避而远之,有时甚至可使

    猫、狗丧命。

    黄鼠狼有一种独特的“化学武器”──臭屁。当猎狗紧紧追捕而接近屁股时,黄鼠狼就施放出非常难闻的臭屁,当猎狗被这突然的袭击弄得晕头转向时,它便乘机逃之夭夭。

    臭鼬的“化学武器”威力更大,它可以将恶臭的液体喷射出三四米远,猎狗如被射中,便会窒息乃至昏迷;即使不被射中,也会被臭气熏得鼻孔直流嚏涎,勇气顿消,不愿前进。 麝香龟:麝香龟是爬行动物里的臭鼬,它们能放出极难闻的的气体把对手熏跑。 狐:它尾的基部有一小孔,能分泌恶臭味,这是狐自卫的工具。

    四、放墨汁

    乌贼:乌贼体内有一个墨囊,囊内储藏着能分泌天然墨汁的墨腺,乌贼平时喜欢在海面上漂浮,在遇敌害或危急时,墨囊收缩,射出墨汁,霎时,海水中"乌烟"滚滚,一片漆黑,自己趁机逃之夭夭。

    章鱼:如果外界真的有什么东西轻轻地触动了它的触腕,它就会立刻跳起来,同时把浓黑的墨汁喷射出来,以掩藏自己,趁此机会观察周围情况,准备进攻或撤退。章鱼可以连续六次往外喷射墨汁,过半小时后,又能积蓄很多墨汁,章鱼的墨汁对人不起毒害作用。

    五、硬盔甲

    穿山甲和犰狳:体毛已演变成为坚硬的鳞片,每一鳞片好似一块厚厚的钢盾。当遇到危险时,它们都会缩成一团,保护要害部位,将背面“厚盾”外露,使敌害无从下手。

    河蚌、乌龟:每当它们遇到外敌来犯时,它们就马上把柔软的身体缩进壳内。这样任凭外敌虎视眈眈,也只好扫兴而归。

    六、自我牺牲

    野鸭:成群的野鸭遇到敌害时,为了保卫自己的“儿女”,有的成年野鸭会在远处显眼的地方侧身躺地,拍动一只翅膀,装出一副受伤样子,引诱敌害过来。敌害看到这种情况,便会丢弃年幼的小鸭、转身来捕猎它,小鸭得以逃生;然而,当“拟伤”成鸭估计可以跃身逃跑时,往往由于敌害冲击极快,“拟伤”成鸭就成了舍己为人的“鸭烈士”了。

    螃蟹:断脚。常常用泥沙把自己埋起来,只剩下眼睛和触角露在外面,这样不仅可以躲避敌害,还便于袭击过路的小鱼等动物。

    海星:断腕

    壁虎:断尾

    海参:海参的逃生术则更奇特:当有敌人侵害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古脑喷射出来,让对方美餐一顿,而自身则借助反冲力逃脱。经过50天左右的自身修复,海参又会重新生长出一副新的内脏。

    七、硬刺

    在地中海生活着一种刺鲶,这种鱼全身长满了针刺,平时针刺平贴在身上,当有危险时它便立即冲到水面,大口吞咽空气,使身体膨胀成一个圆球,而全身的针刺也向四面八方竖起,此时,它腹部朝天仰卧在水中,并有一部分身体露出水面,这样上下都能防御敌人的戟,危险过去后,它便放出肚里的空气,身体又恢复原状。

    针鼹、刺猬、豪猪等动物,它们的体毛都变成了坚硬的锐刺,是强有力的防卫工具。其中尤以豪猪背部和臀部的硬刺密集,这些硬刺能由皮肤表层下的有力肌肉收缩将其竖起,所以豪猪又名箭猪。一旦遇到敌害,豪猪立即竖起硬刺,并将硬刺相互碰撞摩擦,产生一种“唰唰唰”的威吓声,同时还会从嘴里不断地发出“噗噗噗”的吼叫声,表示它是不可侵犯的。这时,如果对方不听警告,继续逼近,那豪猪就会迅速地转身,以臀部或背部的一团矛枪般的硬刺朝着敌人,如果敌人扑上来,在彼此身体接触时就有许多硬刺刺入敌人身体。这种防卫术,能使凶猛的掠食动物受到伤害,轻者受到很大痛苦,如双眼被刺瞎,重者还会死亡。至于体小力弱、行动迟缓的针鼹和刺猬,当敌害接近时,立即随地躺下,弯颈缩头,收肢屈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31
这种现象生物学被称作拟态,是指某些动物在形状、色泽、斑玫等外表特性上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相似的现象。它是自然界生物的一种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它对生物的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拟态现象——

海葵和海百合利用酷似植物的外形作掩护而捕捉食物;

角蝉(也叫棘刺虫),可模拟玫瑰刺而取食;

食蚜蝇吸食花蜜,飞行时可在空中停住身体,酷似蜜蜂;

竹节虫模拟竹的枝条,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杜鹃无巢,将卵产在苇莺巢中,与苇莺的卵十分相似,目的是请苇莺代为孵卵;

尺蠖停止不动时,样子呈干树枝状;

虎天牛从大小、形状、色彩以及其他方面拟态为胡蜂;

眼珠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

鲮鲸鱼的背鳍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为食小鱼前来美餐;

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

一种适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种不适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

两种不适口的蝴蝶互相模仿可共同分担被年幼鸟类在学习期间误食所造成的死亡率;

巴西丛林中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有些不可食蝴蝶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

英国博物学家Henrry W.Bates在1862年首先描述的。他观察到南美蝴蝶中某些具鲜艳色彩的种类从外形上看几乎完全相同,但有些是有毒的,而另外一些却是完全无毒的,他由此推测这些无毒的生物伪装成有毒的,以便逃避被捕食的厄运。他称这种现象为拟态,这就是著名的贝氏拟态。

对于动物来说,拟态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有利于逃避敌害;竹节虫飞行时,双翅颜色也很鲜艳,但下降时,双翅收敛,颜色消失,被追赶的色彩鲜艳的昆虫,突然变成了普通的树枝。

第二,有些本身无毒又缺乏抵抗能力的动物,演变成与有毒动物相似的形状或体色,使天敌不敢向其发起进攻。透翅蝶身上黄黑相间的条带,使它看上去像胡蜂;大蚕蛾科的一种蛾,翅上有像猫头鹰眼睛的花纹,可以把一些小鸟吓跑。

第三,有些动物靠它的拟态取食。如太平洋有一种纵带钝齿鲥鱼,其外形酷似袭唇鱼。当袭唇鱼为其它鱼类清除寄生虫时,鲥鱼也从容接近接受清洁的鱼,然后出其不意地从后面咬下一块皮肉或鳍来充饥。

保护色

可是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隐身帽的问题,就是把物体涂上适当的颜色,使眼睛看不见它。

这个方法在自然界是经常使用的:这就是生物的保护色。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战士们所说的“自卫色”,动物学家从达尔文的时候起就把它叫做“保护色”或“掩护色”。这种保护色的例子在动物界可以举出几千个来,我们简直每走一步路都可以遇见它。

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那里的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等等,总之是沙漠动物群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这种颜色。

相反的,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可怕的北极熊也好,不伤人的海燕也好,却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如毒蛾等)。

每一个捕捉昆虫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虫有保护色,要找到它们十分困难。你不妨试着去捉在你脚边的草地上吱吱叫着的绿色蚱蜢——在掩护着它的绿色背景里,你简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

水生动物也是这样。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

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它保护鱼类,既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水面不但从上面往下看像面镜子,并且从下面,从水的最深处向上看更像面镜子(“全反射”),而银色的鱼鳞刚好同这种发亮的银色背景融合成一片。

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自然界在这一方面所用的“妙计”,真比人类的发明才能高明得多。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

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觉的银鼠如果不随着雪的融化而改变自己毛皮的颜色,那它就会失去保护色的好处。

因此在春天,这种白色小动物会换上一身红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颜色跟那新从雪里裸露出来的土壤的颜色打成一片。

随着冬季的来临,它们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变成白色
第2个回答  2019-12-10
第3个回答  2009-01-31
变色龙是改变身体的颜色已达到迷惑敌人的视觉,保护自己,壁虎素有断尾护身的,你该知道的,还有的是黄鼠狼散发异味护体,乌贼紧要关头放出墨色液体,一护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3-28
通过保护色来保护自己,如变色龙,菜叶中的绿色菜青虫等等;
通过拟态来保护自己,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子;
通过发达的身体保护自己,如狮子,狗熊;
通过社群行为保护自己,如狒狒,海象;
通过信息传递保护自己,如蚂蚁,鸟类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