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据说黛玉跳河 宝玉跟湘云结合

关于《红楼梦》的结局,我个人认为它就是一场梦,人物有悲惨的,也有相对来说比较幸运的,《红楼梦》作为一部悲剧小说,其中悲剧式的人物太多了,谁的结局都不是完美而圆满的,但是相比之下,也有几个人物的结局不是太惨,这与他们性格和为人是分不开的。

最后结局比较幸运的人物有平儿、琪官蒋玉菡、李纨、贾兰。为什么说他们几个结局比较好呢?例如,平儿是王熙凤的陪房丫头,也是贾琏的通房大丫头。面对心机毒辣、醋性十足的凤姐,平儿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人。可以说她稍有不慎,在凤姐面前就会落的如香菱一般的下场。平儿最终被贾琏扶正,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李纨的前半生虽然悲苦,但在母以子贵的古代,她能凭一己之力把贾兰培养出来,且有了晚韶华,也算是苦尽甘来,一生无憾了。

最后结局比较悲惨的人物典型代表有贾宝玉、林黛玉,宝钗,他们三个最终的结局真是很凄凉,贾家从兴起到富贵直到最后败落的结局,就像是做了一场繁华旖旎的大梦一般,最后终于梦醒,如一场盛筵终于要散场,就好象南柯梦故事中一样。《南柯梦》写淳于棼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觉原是一梦,一切全属虚幻。后人因此用“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

我也认为《红楼梦》作者寓意在此,不过,同时我也觉得南柯梦暗喻贾府实际为空幻之影,是幻影就总有被点破被惊醒被觉悟的那一刻,就如同一场大梦,总有醒来的时候,而那个时候,已经到了故事的结局,所以这出戏是最后一出被冥冥中的神选中来警示贾府中人。作者不惜笔墨,处处于行文中留下线索和暗示,告诉我们贾宝玉和贾府繁华全都是正在进行的一场幻梦而已,而《红楼梦》这部书的结局,毫无疑问就是写大梦终醒的故事的。所以关于《红楼梦》的结局,我个人认为它就是一场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其次是对红楼梦传播有非常大影响力的87版红楼梦,在宝玉的婚姻上,花袭人向王夫人建议,由元春赐婚,这样就能使贾宝玉娶薛宝钗,从而阻止宝黛的木石姻缘。这样我倒要给袭人洗白一下,87版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只拍了二十九集,从三十集到三十六集这七集属于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不过87版红楼梦没有选择高鹗的后四十回,而是根据红学家探佚的结局,参考了一下高鹗的后四十回,编写了十四集剧本。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最主要是没钱了,所以红楼梦就把后十四集砍了一半,匆匆收尾了。所以现在看87版红楼梦的结局,觉得情节跳动的非常快,前后不连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原来的剧本中花袭人出嫁后,是麝月向王夫人提议,由元春赐婚。不过当时麝月的扮演者韩流流因为和剧组发生了矛盾,被开除了。所以麝月的戏份又被安排在花袭人的身上。这也导致凡是看过87版红楼梦的红迷,心中都留下了花袭人拆散宝黛姻缘的主观印象,其实这是电视剧迫不得已冤枉了袭人,也导致这么多年,袭人始终被误认为是一个心机婊。


其实要说心机婊,红楼梦里的丫环,可能除了晴雯一根筋以外,绝大多数的丫鬟都能称为“有心机”,像平儿,像鸳鸯,像小红,甚至于紫鹃,如果紫鹃的心机小的话,她也不会“情辞试忙玉”了,但是她这种心机,却被作者称为“慧紫鹃”,如果以此说来,凭什么花袭人渴望争荣夸耀的心机,就被骂为心机婊呢,岂不是有色眼镜看人看事。


当时87版红楼梦的编剧周岭是负责编写八十回后的内容,根据红学家的探佚,花袭人之所以离开贾府是为了保护贾宝玉,周岭编写袭人离开贾府的缘由,大体是因为宝黛又在大观园私会,将要被人发现时,花袭人为了宝玉黛玉的名声,出来顶包。说自己不要脸,勾引贾宝玉。其实王夫人也知道内情,但是为了宝玉的名声,不得已把袭人撵了出去,或者说嫁了出去。这是原先设计的袭人为什么离开贾府的情节,如果87版红楼梦真的拍这些情节了,那么如今红迷人应该不会骂袭人心机婊,甚至会歌颂她为了保全宝黛的名声,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正如晴雯的嫂子多姑娘说的话“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然而袭人被“委屈”太多年了,87版红楼梦那么伟大,对于花袭人的结局,的的确确误导了观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红楼梦》的结局,这是毫无疑问的。无生只谈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周汝昌先生自然是红学耆老,如果按周先生的分析,以他偏爱湘云的程度,一定要把她和宝玉撮合在一起;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多数“红迷”和专家们的认可

刘心武先生最近十分活跃,他的观点也非常多;可是坦率地说,他的很多分析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列举的部分文献也有点捕风捉影;真正的“红迷”和专家们恐怕只是因为他提出了各种新鲜的猜测而礼貌地倾听,然后为了他曾如此辛苦地整理资料而评价他“这是一种看法”等等,仅此而已。想要真正地了解《红楼梦》和其中隐讳的内容,建议不要参照刘先生的演说,只把它当野史或外传来听,还比较有娱乐性

曹雪芹在后四十回中到底写了什么结局,因版本的遗失,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当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集众多红学权威之观点,不但演员阵容空前绝后,情节演绎的结果也应该比较符合曹老的原著:

一、黛玉确实夭亡了,但不是在宝玉娶妻的当天,而是因宝玉出海未归,担忧成疾,在梦到宝玉溺水而死的心灰意冷之下,旧病缠身而逝。著名的黛玉焚稿也已经有各大剧种来体现过了。无生最喜欢陈晓旭版的黛玉,形神兼备,楚楚动人。另外,越剧里的王文娟也很有黛玉的风骨

二、宝钗确实是在黛玉死后嫁给宝玉的,而不是因为什么“调包计”。首先从凤姐的角度来说,如果她真想给宝玉找一位夫人,她绝对不会挑选能干到可以分享她的权势的宝钗,反倒是不通世事的黛玉才是上佳之选;何况从前八十回来看,凤姐也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把宝黛二人相提并论的。黛玉死后,宝玉回来了,万念俱灰之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任家人摆布地娶了宝钗(有可能是为了给家族留下一个后代),但是他那时应该就已经看破了红尘,对家族的兴衰不抱什么期望了

三、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潦倒后出家为僧。荣宁二府被查抄后,不可能像续书所写的,后来获得了什么特赦;应该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家族分崩离析,重要人物或者死去(包括鸳鸯等人的自尽)或者被卖。宝玉是被贾芸和小红(就是红玉)设法从狱中救出的唯一一人,续写中把贾芸写成了恶人,毫无根据。但是宝玉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开了,途中曾经遇到过着安稳富足的平淡日子的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他只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就又不辞而别了(剧中巧妙地交待是因为蒋玉涵把宝钗接来了的缘故,宝玉是有意与宝钗失之交臂)。宝玉后来也曾遇到过被迫卖身为娼的湘云,但是当时沦为乞丐的他并没有能力让湘云脱离苦海,只能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他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湘云被花船上的恩客们拖走并划船远离,听她哭叫着“艾哥哥”(二哥哥),满心凄惨。一直陪伴在宝玉身边的,只有黛玉曾经戏谑地形容他们是渔翁渔婆时给他的玻璃绣球灯;后来被官差无赖打破,他仍然留着那些碎片,他对黛玉的深情与专情,可见一斑。最后,他的结局如果不是死去,就肯定和惜春一样,遁入空门,逃避俗世的烦恼,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四、凤姐最后的结局是贫病交加死于狱中。无生很喜欢凤姐,也喜欢邓婕版的凤姐,除了她,没人能演活那个角色。她在最后被草席拖出去的镜头完全吻合她个人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可是她实在是个厉害角色,放在今天,绝对是一流的女强人,超级白领。但是有件事她为自己留了后路,就是曾经善待过刘姥姥,因此老人感恩而从青楼的火坑中救出了凤姐的独女巧姐。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太精明的人,无法留下男孩子当后代的吧!曹老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点迷信色彩的,呵呵!

一部红楼史,其实就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把主要人物的结局弄懂了,也就能理解“满纸荒唐言”,从而痛洒“一把辛酸泪”了——都云读者痴,各解其中味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18

    据我所知, 《红楼梦》这部小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

    要说《红楼梦》这部小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一部小说。小说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但是他并没有写完整本小说,所以《红楼梦》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章回体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

    据我所知,曹雪芹版本的《红楼梦》只到八十回就完了,并没有结局。那么大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结局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由高鄂续写的结局。那么高鄂续写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呢?

   高鄂续版的结局是这样的:林黛玉咳血病重逝去;贾宝玉出家为僧;妙玉不知所终;惜春出家,紫鹃相伴;袭人嫁玉菡;贾母最终寿寝;而香菱、迎春、鸳鸯、赵姨娘、王熙凤最终都死了。

    在我看来,这个结局不能算是《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毕竟这是由高鄂续写的结局,并不是原作者曹雪芹所著的结局。《红楼梦》的真正结局到底如何,现在也只能由读者们猜测了。所以我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

    文章结束了,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留言点赞转发啊!

第4个回答  2005-11-03
就我所知道的,我来说一说.
首先,遗憾的是,<红楼梦>是部遗稿,不管是因为在传看的过程中遗失,还是曹老未完成之前已经身卒.总之是,我们现在还没看到过曹老的后四十回本.至于,众说纷纭的有关<红楼梦>的故事结局,大都是包括红学家在内的人的臆断而已.虽然如此,但我还是觉得想周汝昌等人的说法比较正确.
在说各个人物的命运之前,我要说,曹本后四十回绝不象高鄂所写的那样,平淡无味.其中各个人物都有其不可抹杀的作用和价值.
林黛玉之死是<红>的重头戏,有人说林是上吊,也有人说她是沉湖而死,我在此不多赘述.至于薛宝钗,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句诗来一窥其悲惨:"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显然,曹老是要通过这句诗告诉我们,虽然最后钗玉完婚,但只是互相敬重("举案齐眉"乃引典之语,在此不多说)宝玉意之难平,可想皆在林黛玉一身.终至离家.
"元","迎","探","惜"四姐妹的结局想必大家也了然于心.至于说元春之死的争议,我还是觉得刘心武先生说的比较妥当,起码能够解释得通诸多疑点.大家不妨看看他写的<元春之死>.
史湘云在抄家之后,沦落青楼,后在宝玉潦倒之时相遇,并与之结合.有人说<枉凝眉>说的就是史湘云和林黛玉.我倒觉得不见得.还有人说,所谓的“脂砚斋”就是史湘云的原型。
妙玉在后四十回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为了救出宝玉,不惜下嫁贵族,是谓“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详细请查阅刘心武写的<妙玉之死》。
至于其他的人,死的死,散的散,一下子也说不清楚。我说的这些大部分都是以前看那些书得来得。如果你对这些感兴趣,不妨多看看这方面的书籍,可能了解的更多。如果想与我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与我联系。QQ如下:42267428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