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语言特色

如题所述

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

【作者】无名氏 【朝代】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话释义: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

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

“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13
反复吟咏,一唱三叹
第2个回答  2018-04-04
peration betwee
第3个回答  2006-06-13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出处:
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后来秦逐东徙,迁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而《兼葭》在这《秦风》的三百篇抒情文字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在秦国这样的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没有“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的豪壮,却有如此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情,不可不算是一大奇事。

翻译:
芦荻秋色一片青苍,星点银光露凝成霜,传说中的那个人啊,总在水国哪个地方。
当我逆着水流而上,风阻波挡长途难往,当我顺着水流去寻,她就在来时路的中流飘荡。
芦荻秋色一片迷离,星点银光露珠亮丽,传说中的那个人啊,总在泽国哪里休憩。
当我逆着水流寻觅,水深浪急船儿难移,当我顺着水流去找,她就在来时路的小岛伫立。
芦荻秋色一片繁盛,星点银光露痕滋润,传说中的那个人啊,总在水泊哪里安身。
当我逆流向前挺进,滩浅草缠船儿难行,当我顺着水流四顾,她就在来时路的沙洲现形。

赏析:
再观全文,前后三章,只换了数字就把男女恋爱这“永恒”的话题表现得充实丰满、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拍手叫绝。
它不是直抒胸意却有含蓄之美,以少许表现多许,给予读者很广的想象空间,它不直接写作者如何思念恋人,却只写出作者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焦急。作者几次求恋人不得,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行动也体现他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而三个“宛在”映出的作者心中那因可见而不可求而愈发想求,而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虚而愁肠寸断,无限怅惘的苦涩更是本文的精华之一。
而《兼葭》的意境也很美。作者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清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的结合,作者的急切追求与连任可望不可及的结合,作者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与萧瑟秋景的结合,伊人高洁、富有魅力与兼葭露白、球水澄明的结合都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
我以为《兼葭》这种可见却不可求,可望却不可及,失望但不绝望的扑朔迷离的朦胧正是美的最高境界。既有眼观到的,也有心见的。试想一下,那雾里若隐若现的美人,你是不是也蠢蠢欲动了呢?
《兼葭》另有一妙处,就是它的主题也是让人捉摸不透的,这是如我所分析的对恋人的追求,是对梦境的寻索,还是对仕途的觅求?恐怕我们只能任之成为千古之迷了。
由于本诗的精华正是层出不穷的已经因为次次品读而如出水芙蓉般朵朵乍放,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我的一番肤浅之见后,能自己去寻觅其中的美丽,比如去听听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比如去亲临芦苇茂密的秋景,而那些被你寻见的美丽就都属于你了。

话外音:
这只是我的一次语文演讲,但不知道为什么,当我读了几遍就真的弄假成真地放不下了她,总觉得她有着我不能舍弃的地方,所以就把甚为简陋的文字发出来献丑了。
那可见不可求的美人啊,你为什么可望却不可及,如那握不着的……;我就这样沉没在失望中,却没有沦陷于绝望的深渊,因为有你在上面飞翔,你,如……
其实我明了,其实我知道,但那是对于我自己。一七尺男儿如何会了解花季少女那善变的心?
所谓伊人,不在远方,就在天际的彼端。
最远有多远?最远就是我寻觅这伊人你,你却停留在水一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