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声部,三声部

请详细说明~ ~ ~ ~
O(∩_∩)O谢谢

1.双声部:

以两个声部来陈述音乐,是多声部主调音乐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声部组合形式,称为双声部。

2.三声部:

以三个声部来陈述音乐,是多声部主调音乐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声部组合形式,称为三部和声。

相关介绍:

在有两行以上的旋律或两个以上的音同时进行的音乐作品中,每一行旋律或构成和声进行的每一条音的线条即可称作一个声部。

扩展资料

在独唱或独奏中,只有一个声部在发挥作用,如男高音独唱、女中音独唱等。而在合唱和器乐合奏中,乐曲由多个声部组成,通常有一个演奏主旋律的旋律声部,而其他声部则起到伴奏作用。在复调音乐中,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同时表现多条互相独立的旋律,交错进行,以表现音乐主题的矛盾双方。

在乐谱上,是以大谱表方式来进行记谱,由高到低分别为:女高音Soprano(或 叫做高音部),女低音Alto(或叫做中音部),男高音Tenor(或叫做次中音部),男低音Bass(或叫做低音部)。

高音、中音、次中音合称“上三部”、高音、低音合称“外声部”、中音、次中音合称“内声部”、最高的声部也称作“旋律声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3
双声部,就是分 高声部和低声部,其中一个是主旋律,另外一个是副旋律,起到衬托和辅助的作用。

三声部,就是分 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其中一个是主旋律,另外两个是副旋律,起到衬托和辅助的作用。

一般合唱或者合奏,都是要分声部的,那样能使层次感更强,听起来更立体,变化更多样。
第2个回答  2009-02-03
唱歌时同一句歌词需由几个人用两种不同的调来唱,那里就是双声部
同理可知三声部是怎么回事
应该是这样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声部
  shēngbù
  [voice part]四部和声的每一部叫做一个声部。器乐声部分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声乐声部分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
  合唱曲的女声部
  Voices:声部 人声 人声可依音域分成大类: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Mezzo-Soprano),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男中音(Baritone)和男低音(Bass)。每个音域中还有特别的区分,如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和抒情男高音(Lyric Tenor)。
  多声部,即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同时出现一个以上的不同声部。
  多声部民歌(polyphonic folk song):
  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 老、佤、僳僳、纳西、景颇、 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苗族的“赛咳”,土家族的“哭嫁歌”,瑶族的“蝴蝶歌”“勒勒嘿”,壮、毛南族的“欢”“比”,佤族的“玩调”,畲族的“双音”,高山族的“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僳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彝族的“丫腔”,纳西族的“窝热热”,蒙古族的“潮尔”等。另一部分多声部民歌则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传唱的号子,如东北的“林区号子”,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台湾高山族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的“舂米歌”等。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结构即声部的结合方式有多种样态,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五种:
  1,轮唱织体,即高、低声部依次先后进入,构成纵向迭置关系。上述佤族的“玩调”、景颇族的“舂米歌”属此类。
  2,模仿织体,即低声部以自由模仿上声部的旋律而构成双声的迭置。如壮族的“呵呃”“啦了啦”,侗族的“嘎哨”“喉路”。
  3,持续或固定低音织体,低声部采用陪衬性持续长音、节奏型持续音或固定旋律音型与上声部相并置对比,两声部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如侗族的“叙事”大歌和“声音”大歌,纳西族的“窝热热”等。
  4,支声性织体,一种旋律声部与在它的基础上作装饰性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声部相互结合所构成的织体。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调鲜明突出,支声仅起陪衬作用。如壮族的“上甲山歌”“南北路山歌”,瑶族的“蝴蝶歌”等。
  5,和声或对位织体,高低两声部各有自己的旋律进行状态,因此两声部处于同样的地位,但有时同步有时又交错进行,体现出很浓厚的和声性色彩。如僳僳族的“木刮基”“摆时”,高山族的“丰收祭祀歌”等。
  上述各织体的声部结合,大多采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二度音程的广泛运用。它频频出现于许多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它所独具的色彩,已成为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最鲜明的特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