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帮帮忙啊 读过红楼梦的进来看看

有关红楼梦的人物赏析 老师布置的任务 可我还没看过(尴尬)
字数在千字左右 要引进原著内容 加分析 加观点 角度不要太大
不要复制过来的 (但是也可以做些编辑。。)不要让我们班几十个人抄撞车就好 不要太专业 中学水平 分好商量

可悲可叹的焦大

——《红楼梦》人物评析

印象中,焦大在整部《红楼梦》中只在头、尾各出现过一次。,然而才大如海的曹雪芹却让我对这一角色难以忘怀。

焦大是贾府中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老家奴。平凡的是他除了曾跟着老太爷打过仗,别的身无长物,不管事,日里“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不平凡的是没有焦大就没有荣、宁二府前几十回的辉煌。文中说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是焦大那一背,和他偷来的那一点吃食,讨来的半碗水,才有了贾府今天的锦衣玉食。而有如此功勋的老家人在尤氏看来也就是“不过是仗着这些功劳情分”,“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甚至于被小蓉哥儿叫人给捆起来扔在马厩里。可怜的焦大,当年为救主子喝马溺,如今却被小厮们“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焦大咆哮着要“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要去“祠堂里哭太爷去”。是啊,在“爬灰的爬会,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贾府中,这个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的是一片无尽的黑暗。

他只想做一个有体面,地位特殊的老家人罢了,可这点小小的要求在贾府却得不到满足,难怪他要终日吃酒了,他那是急呀!急那些主子忘记了开创家业的艰辛,急那些主子的不思进取,急那些主子的为所欲为……但这一切又都只能“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平日里想劝没资格,只能在失去理智的酒醉中发泄心中的苦闷。

他对这两府是有感情的,因为这府的存在多多少少有一点点也算用他的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他焦大,可能就没有了“国公”,这府也可能就不姓贾了,所以他为这后继无人的局面焦急呢!然而事实证明他的焦急不是多余的。在抄家时,他大哭“我天天劝,(自然是酒醉后‘劝’)这些不长进的爷们倒拿我当冤家。”这个当年跟着太爷到处捆人的好汉如今却要被小衙役给捆了,这个亲眼见证贾府兴衰的老人此时此刻心情激动,要撞头。因为他心中对贾府充满了恨更充满了爱,着实不忍见到贾氏家族今日的一败涂地。

鲁迅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评价,说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哎,可悲可叹的焦大啊!

我自己写的,1000多一点。是个小人物,不会撞车,老师评价满高的。没在网上发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正面我就从一个《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不当之处,还请大家给我指出、改正。

一 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以后的都在这个网站里
参考资料:http://www.qlhw.cn/bbs/printpage.asp?BoardID=36&ID=18261
第2个回答  2009-02-06
恩 我写过一篇读后感 你看看行吧 等会儿弄过来

读《红楼梦》有感之——宝钗

初读《红楼梦》,那时还小,被一群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始终提不起多大的兴致。后来,才被曹公精到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所感染。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还是衷情与黛玉——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如果说宝钗是敦厚温婉的牡丹,无疑黛玉便是那风流灵巧的芙蓉,黛玉的魅力更是她那尽情绽放生命的美。她不似宝钗,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拼命的压抑自己,“人谓娤愚,自云守拙”。不错,宝钗赢了世界,但也输了自己。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赞宝钗,她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不会像黛玉毫无防备的说些俏皮话打趣人。一回诗社螃蟹宴,让湘云死心塌地的喜爱这个宝姐姐;金钏儿死后的那一番宽心话和几身新衣裳,在王夫人跟前做足了人情;哥哥运回来的土特产也是人情分子,连赵姨娘都一口一个“宝姑娘好”逢人便说。贾府上下被她笼络了个遍,更不必提宝玉。一有空儿便会仕途经济的劝导他;贾妃赐的红麝串,宝玉瞧都没瞧一眼,她早已“羞笼”;宝玉午睡的空儿,便坐在“侍妾”的位置上摇扇绣鸳鸯,谁曾想宝玉睡梦中一语惊人,凉了她的心。话不投机半句多,她偏不知自己“贤妻良母”的作为,宝玉已对她有些许厌烦,男一号她终究笼络不到。
还有一人更不为宝钗所笼络,那就是精明沉着的贾母。时间已经慢慢将她的聪明沉淀成智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领众人逛园子,来到衡芜苑,“雪洞一般”,宝钗定会暗自得意:但我多简谱,一色器物全无。不过这也太过了一点,贾母不高兴了。贾母素来很有品位,极具诗意。知道“软烟罗”,听戏要隔着水声,凸碧堂赏月只需吹笛的远远吹来,更不必提她自己的房子装饰考究了。见了这雪洞,心中会想:你一年轻姑娘就这样一素到底,我老太太年纪一大把合着该住马棚了?相比之下,潇湘馆的清幽雅致更让她倾心。月洞窗上笼着薄纱,上面挂着回念诗的鹦鹉,窗外千杆翠竹曳曳,屋内还有大雁居住,书香,木香,云雾缭绕,好一派诗意生活!连贾政元妃也赞,所有的居所唯潇湘馆最佳!
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宝玉在怡红院养棒伤,围了一屋子的人。宝玉有心,引着贾母夸黛玉,贾母却夸起了宝钗!这贾母着实聪明,她这样说:我们家四个女孩,都比不上宝丫头。无疑这是指“元迎探惜”四姐妹。元春可是贤德妃,你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宫女,到现在每个影儿,谁不知是落选了?撇开不谈但是社会的黑暗,到底你比不上元春,夸得人心里脸上都过不去。啧啧,凤姐也自叹弗如啊!
纵观全书,宝钗的一生,落得个“贤德”美名。他有人缘儿,性情好,看似比黛玉快活,其实不然。黛玉一生虽短,却如一枝怒放的芙蓉,尽情享受了生命,享受了爱情。她的陨落,不应该是高鹗所写的“焚稿断痴情”,应如刘心武所写的,沉湖而归,这比葬花埋冢更富有诗意。宝钗的一生苦极累极,无论如何却也抓不住宝玉的爱情。宝黛二人,有前世的灌溉恩,今生的还泪情,他们是天上的仙姝神明,相比宝钗却是凡夫俗子,她赢了婚姻,却也输了爱情。其可悲亦为群芳之首!
“黛”为古代女子纹眉之物,此为眉饰,风流别致;而“钗”为古代女子别发之品,彼为头饰,雍容华贵。然而在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命运着实太不眷顾宝钗!为何不写“金钗雪里埋”,偏用一“簪”字?翻开字典便知,二者同为头饰,而钗为两股,簪只有一条,预示着宝钗自始至终也只孤独一人,而那两湾罥烟眉,却也始终是一双!
第3个回答  2009-02-03
是所有人物的赏析还是挑一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