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环保应该加大执法力度

我方论题:环保应该加大执法力度。
对方:环保应该加强素质教养。

5天后要用,快!!!!!!!

请用HI想我咨询,我以前比过这个试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19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确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关注水资源,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天气、气候与水资源
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地球上的生物所需要的水,绝大部分来自河流、湖泊、冰川和海洋等。这些可贵的淡水资源,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气候系统中,水循环是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调雨顺。
怎样才能期盼到风调雨顺?生态学家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就很少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果能达到40%,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达到60%,这个国家将风调雨顺、美丽富饶。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情况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人口与城市化发展迅速,水资源面临的情况越来越严峻。早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就发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警告。30多年过去了,水资源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在全国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8座。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近 800亿公斤。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
不容乐观的是,在缺水的同时,我国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情况仍然严重,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水资源与水环境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根据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2010年我国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环境总需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98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6670亿立方米,缺水318亿立方米。这表明,2010年后我国将开始进入严重的缺水期。
从人口的增长上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从经济增长上看,到21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开源节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更加尖锐;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上看,2050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1400亿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依法节水、治水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解决水资源须加大执法力度,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首先要依法节水,这是解决眼前供需矛盾的最有效措施。2002年8月修订公布的新《水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约用水的口号已提了许多年,但缺乏约束力,收效不明显。现在应进入全民节水、依法节水的时代了。在全社会开展节水教育,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强制性节水。对于肆意浪费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治,切实建立节水型社会。
其次,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大气水的开发利用。向空中要水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另一条途径。我国人工增雨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展人工增雨的工作。1995年至2003年,全国有23个省共组织实施人工增雨4230多次,累计飞行9881小时,增雨面积达到300余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约2100亿立方米,在减轻和缓解干旱对国民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第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水资源的长远与根本之计。森林与植被的破坏是导致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因素。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消耗森林资源达86亿立方米,相当于把过去全国的森林都砍了一遍。如今,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和12%。大规模盲目利用生态资源,使我国的生态资源质量急剧下降,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水资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严重不足。不断发生的洪涝、干旱和沙化三大灾害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它将威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面前,加大执法力度,运用法制的手段严格约束和治理,应当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突破口。下面网址对你可能有用,如果你满意,请采纳,谢谢!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4163497#
第2个回答  2009-02-19
在我国,发电主要靠燃煤,而地球上的煤是有限的。按现在的耗用速度,全球的煤将在250年内消耗。到那之后,我们将无任何煤留给我们的后代。
节约用电,就是节约煤,也更是直接为减少大气污染做贡献。因为酸雨是因煤炭燃烧形成的,它能强烈的腐蚀建筑物,并能使土壤和水质酸化,导致粮食减产,草木鱼虾死亡。据计算,我国仅西南,华南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达140亿万元。
节约用电,能够减缓地球变暖。由于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像一个罩子一样阻隔地面的热量向天空外散发,产生了温室效应,如果地球温度升高,会引起干旱或洪水,还会使冰山融化。如果地球上的冰山全部融化,海拔较低的国家和岛屿就会消失。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肯定要迈入下一个世纪的,他们很多都为全球日益变暖而脆弱。德国192所学校的13.5万儿童发誓要让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减少10%。他们换上节能灯,拒绝用空调,放弃用汽车,选用自行车。经过7个月的努力,他们已达到了目标。
转眼间,我们又进入了美丽的六月,这是植树造林,绿化国家的大好时机,为了创造良好的绿色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我建议同学们:
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珍惜动物。
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积极宣传环保,把环保意识带给千家万户
如今,通过各种媒体,每个人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存在。许多人都听说过热带雨林的消失、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贫困、难民潮、食物危机等问题。但对许多人而言,这些事都发生在遥远的地方,不会发生在本地的环境中。
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有许多就发生在当地,甚至在校园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作为社区的成员和现在的或未来的公民,教师和学生同时又是社区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如果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作一条跑道的话,那么在这条跑道之外是没有观众的,所有的人都是运动员。环境和发展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大家的事,个人的事,。
环保知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为了使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下发的《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近几年,开发区中学全面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把环保教育列入学校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真正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融入到师生们的心中。
在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学校始终重视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在学校、家庭中倡导绿色文明,落实环保行动。在抓好普及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坚持在德育、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领域对学生灌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注重“绿色”宣传
目前,环境教育的当务之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绿色头脑"。为使学生尽快具备“绿色”意识,学校积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学生自觉参与有计划的环境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尽快实现环境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首先,学校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图书馆、阅览室每年都订阅大量环境保护宣传内容的图书、报刊,学校的电教中心有专门的环境保护录象资料,每个班的计算机里都装有环境保护的资料软件,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使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学习环保知识,从而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另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环保橱窗,定期向学生们宣传环保知识,配合学校的环保教育工作;校团委将黑板报作为宣传环保的前沿阵地,经常组织各年级之间开展以环保知识为主题的板报评比,通过评比促使让“绿色”走进班级;“校园之声”广播站开设了“你我他地球村”专栏,每当有关环境的活动日: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等来临,就积极进行环保宣传,并号召各班针对节日主题认真撰写环保广播稿;并且,学校还在校园内设立有关环保标语牌,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购物,改善环境、拯救地球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处处把环境放在心上。
第3个回答  2009-02-19
nan
第4个回答  2009-02-20
环保应该加大执法力度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让世界各国人民永远记住它。30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生活的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那么,今天我们该怎样纪念世界环境日呢?

纪念世界环境日,就应该让环保的力量壮大。环境保护,不能指望人类的自发和自觉,必须有组织的行动,壮大环保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既是环保的推动者,也是责任者,环保力量的壮大,和政府的作为息息相关。因此,环境日这一天,政府应该开展遍及城乡的宣传活动,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唤起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增强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环境日这一天,政府应该给环保组织和个人以鼓励与帮助,应该出重手严惩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日这一天,政府应该给出环保的具体目标与措施,应该率先示范。

纪念世界环境日,就应该积极行动。环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实际的行动,如果真正实现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做到“保护环境,从今天开始”,世界环境日才算得上成功。记住,6月5日是一个起点,从这一天开始,经济发展再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了;从这一天开始,企业不要再偷偷摸摸、无视政策法律大肆排污了,不要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了;从这一天开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环保,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切不可再出现“捉放曹”了;从这一天开始,广大民众要注重生活的细节,要把环境保护贯穿到日常生活中。

纪念世界环境日,就应该好好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世界环境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你是真的重视环保吗?你在生活中做到环保了吗?你参与环保了吗?你负起了应该负的责任吗?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作为整体的人类,更应该好好反思。长期以来,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带来了什么样的惩罚?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对吗?先发展再治理的思路行得通吗?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了吗?

世界环境日,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人类自己的错误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拯救人类,拯救环境,只能靠我们人类自己。只要人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行动,那么,世界环境日就只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存在,今天的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忘却。因此,世界环境日,为了忘却的纪念!

环保应该加强素质教养
1、环境教育的意识滞后。
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面临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
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并未能引起小学师生的警觉。绝大多数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树立改善和保护环境必须立即“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紧迫意识,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教育奠基意识。不少学校也未能把环境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认为它与升学率不挂钩,抓不抓一个样,抓得好不好一个样,将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明显滞后的。
2、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
“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森林沙漠化、“厄尔尼洛现象” 等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不少老师都不能清楚地向学生解释,相当多的教师都说不出上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教师如此,学生的情况更为槽糕。
3、目标含糊笼统
由于环境教育必须要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既不能离题万丈,也不能喧宾夺主,这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把教学目标中的子项目——环境教育的定位与定向把握得很准,才能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绿色熏陶。然而,相当部分教师拟定的环境教育教养目标比较笼统、模糊。有的教师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凡是能结合环境教育的课文或是不能结合的课文都是 “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么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又有何作用呢?。“环境教育”的内容那么广,没有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内容,有的放矢地拟定目标,其教学效果也是令人质疑的。
4、分寸火候欠佳
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中,环境教育明朗性与隐蔽性并存。所谓明朗性,就是教材的主题是明显的,环境教育内容是直接地、毫不隐晦地表露出来,可让学生直接从中受到影响的,如《只有一个地球》大部分教师都能把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绿色的熏陶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珍惜资源的教育。隐蔽性是与明朗性相对而言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在相当部分课文中不是明显地表露表现出来,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发掘。
比较难以把握尺度的是环境教育隐蔽性的一类课文,有的该结合环境教育的没有结合,不能结合的硬扯上去,牵强附会、画蛇添足。如毛泽东的诗词《长征》 所赞颂的是红军不畏艰难险阻,满怀革命豪情的英雄气概,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教材。可是有的教师却抓住“乌蒙磅礴走泥丸”联系实际谈灰尘的污染,令人哭笑不得。又如小学语文课文《雪猴》虽然主要写的是雪猴的性格、本领,但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小动物的灵性、可爱。教师完全可以挖掘课文的深义,用军人、雪猴和谐相处,水乳交融的场面,去震撼学生,感染学生。这种不带有规范性、强制性和压迫感,“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教育,却被忽略了,实在可惜。
5、形式单一缺活力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还存在这样的通病:一是教师讲得较多,学生谈得少,填鸭似的把环保知识塞给学生,千遍一律的渗透模式,拘泥刻板;还有一种则是在总结课文时问一句:“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之类的问题,生硬僵化。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虽然学生知道老师是要渗透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对究竟是要渗透哪方面的内容却不明所以,讲了等于没讲,完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对策与探讨
1、认真学习,增强环境教育的意识。
今后,小学教师应通过报纸、杂志、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自觉地认认真真地学习环境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不断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从而自觉转变两种错误思想,增强两种认识。
首先要转变环境教育是“份外事”的可有可无思想,增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要坚决反对环境教育不考试,不作评估,是“份外事”,搞不搞无所谓,搞了反而影响文化成绩的想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护环境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的奠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还要转变环境教育“不着急,慢慢来”的思想,增强环境教育的紧迫感。目前,不少学校抓环境教育的主动性不够,他们总以为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总以为待环境真的恶化了再抓也不迟。人口教育失败的教训向我们证明,如果我们现在还不立即抓好小学环境
教育,还不立即着眼于提高小学生环境意识,那么就很难实现在21世纪初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重任,很有可能要重蹈不计划生育的覆辙,重咽延误教育时机的苦果,到那时即使政府制订再多再具体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恐怕也难以根治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因此 ,小学从现在起就必须把环境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一项奠基工程抓紧抓实。
2、根据课文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奋力达到的目的,是检查评定教学效果的参照物。”
在小学的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这是在课堂中进行环境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其丰富的内容并非系统性的,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的课文中,课文与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分册与分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系统安排。由于这个特点的存在,给语文学科实施环境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宏观掌握全套教材,微观实施,拟定每篇课文明确而扎实的教学目标,遵循针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或进行环境伦理道德的教育或强化环保行为的教育,“一课一得”“一课一练”,使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
3、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的素养
要培养有21世纪环境意识、从小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一代新人,“以其昏昏”的教师是肯定不能让学生“昭昭”的。因此,在提高教师环境认识的同时,各小学校要把培养专兼职环境教育师资,作为近阶段的主要任务来抓。培训时应做到四个明确:一要明确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一大批小学教师能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了解基本环境科学知识,树立环境与发展一致的意识,为言传身教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二要明确培
训对象。笔者以为,小学的各科教师都应作为培训的对象。三要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1974年以来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还应包括了解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酸雨”、“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专业名词术语,弄清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及对策;最主要的是要培训教师课堂渗透环境知识的能力。四要明确培训的渠道。提高教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是教师进修学校。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每年寒暑假有秩序地安排小学教师参加环境教育知识培训,对合格者要发结业证,持证上岗。坚持培训效果与实绩考核挂钩,以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4、提炼教材的环境教育价值,把握好分寸
为了保证渗透教育不走过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花功夫去钻研教材,探索、提炼教材的环境教育价值,教材的环境教育功能才会增强,教学效果才能大大地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不能脱离课文的内容,为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不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5、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讲述要生动活泼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欲求得最佳的教学收获,就必须形象鲜明、浅显易懂。
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儿童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教材内容不同,采取的教学手段也不同,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不必在老总结课文时,非要强调“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我们要保护环境”不可。
与其进行一百次生硬的说教,不如让学生在愉快和笑意中既接受教育又增长知识。如教学《五彩池》,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指导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颂
课文时,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五彩池不经人工修饰的美,感受书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日臻“净化”,教师在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
总之,环境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的大问题,也关系到教育是否能培养出高素质、并且具有现代意识人才的问题。在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方面,切忌脱离学科轨道,搞纯粹的环境教育,而是要求把学科知识和环境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老师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渗透,让学生不仅学到了学科知识
,又深化了环境教育,从而使环境教育和义务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5个回答  2009-02-24
如果环保加强素质教养。不执法的话 就算你 加强了素质 没有执法那就 不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确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观,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重大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关注水资源,应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天气、气候与水资源
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地球上的生物所需要的水,绝大部分来自河流、湖泊、冰川和海洋等。这些可贵的淡水资源,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气候系统中,水循环是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天气、气候与水分循环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调雨顺。
怎样才能期盼到风调雨顺?生态学家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就很少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果能达到40%,就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达到60%,这个国家将风调雨顺、美丽富饶。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情况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人口与城市化发展迅速,水资源面临的情况越来越严峻。早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就发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警告。30多年过去了,水资源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且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在全国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达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08座。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近 800亿公斤。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
不容乐观的是,在缺水的同时,我国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情况仍然严重,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水资源与水环境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根据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求》分析,2010年我国工业、农业、生活及生态环境总需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98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6670亿立方米,缺水318亿立方米。这表明,2010年后我国将开始进入严重的缺水期。
从人口的增长上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从经济增长上看,到21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开源节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更加尖锐;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上看,2050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1400亿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依法节水、治水
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解决水资源须加大执法力度,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首先要依法节水,这是解决眼前供需矛盾的最有效措施。2002年8月修订公布的新《水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约用水的口号已提了许多年,但缺乏约束力,收效不明显。现在应进入全民节水、依法节水的时代了。在全社会开展节水教育,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强制性节水。对于肆意浪费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治,切实建立节水型社会。
其次,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大气水的开发利用。向空中要水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另一条途径。我国人工增雨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开展人工增雨的工作。1995年至2003年,全国有23个省共组织实施人工增雨4230多次,累计飞行9881小时,增雨面积达到300余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约2100亿立方米,在减轻和缓解干旱对国民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第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水资源的长远与根本之计。森林与植被的破坏是导致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因素。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消耗森林资源达86亿立方米,相当于把过去全国的森林都砍了一遍。如今,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和12%。大规模盲目利用生态资源,使我国的生态资源质量急剧下降,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水资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严重不足。不断发生的洪涝、干旱和沙化三大灾害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它将威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面前,加大执法力度,运用法制的手段严格约束和治理,应当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突破口。下面网址对你可能有用,如果你满意,请采纳,谢谢!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4163497# 能使环境变清洁 有了 执法就可以让那些不爱护环境的人 受到教育!~ ~
相似回答